网站首页 手机版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享受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曲艺—全国曲艺优秀节目展演综述

更新时间:2013-08-09    来源/发布:乐器学习网    作者/编辑:乐器学习

  7月25日至29日,全国曲艺优秀节目展演在美丽的黄河之滨——山东省滨州市成功举行。本次展演包含了全国21个省区市的39个演出单位选送的31个曲种的53个节目,其中新创作节目37个,传统节目16个。

  此次展演亮点颇多。

  亮点之一:参展曲种的代表性

  北方的相声、快书、大鼓、琴书、渔鼓,坠子,江浙沪的弹词、小热昏、独脚戏,福建的十番伬,两湖的三弦、丝弦,南粤的粤曲、龙舟歌,川渝的清音、竹琴、扬琴,另有广西壮族的《天琴的传说》、云南彝族的阿细说唱、藏族结婚时的说唱《达西》等少数民族曲种。相对拥有500多个曲种的中国曲艺艺术,参展曲种数量有限,但是它们涵盖了中国曲艺的主要类别,代表了当今时代民间曲艺艺术百花齐放、摇曳多姿的生存状态。

  亮点之二:参展作品强烈的时代感

  53个节目中的37个创作节目,绝大多数反映的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通过对基层普通百姓喜怒哀乐的描写,讲述了他们的生活所发生的变化。作品中的人物有: 2008年春节,为滞留广东火车站数十万民工奋战九天九夜的4位年轻的解放军战士(粤曲·琵琶弹唱《九天九夜》);为成长而烦恼,认真探讨应该为什么而学习的中学生(相声《想不想长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千方百计解决困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山东落子《特殊招聘》);为南水北调工程弃小家为大家的丹江水库区农民(郧西三弦《丹水橘香》);在城镇新社区为养宠物而结怨又和好的大妈大婶们(广西渔鼓《家长里短》);大旱面前不退缩的彝族少年和他的老奶奶(阿细说唱《爱心水》);老年丧偶,又在子女支持下重新建立幸福家庭的老年人(山东琴书《亲上亲》);孔繁森同志的那位平凡而伟大的老母亲(河南坠子《寸草心》)等等。将众多普通人身上发生的小事、心事、喜事、烦事聚集在一起,一方面显示出曲艺作品虽容量小,但善于以小见大的特征;另一方面又通过对各种普通人真实生活状态的描述,构成了对我们这个时代的客观评价,凸显了讴歌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主题。

  亮点之三:部分创作改编曲目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高水准的创作改编作品是改革开放30年来,曲艺界探寻摸索、志存高远、艰苦奋斗的结果,以盛小云、吴伟东演唱的苏州弹词《雷雨·留萍》最为突出。话剧《雷雨》是众人皆知的名著,苏州弹词《雷雨》作为《雷雨》的弹词版,成为当今苏州弹词的名篇。弹词版《雷雨》的成功,在于它将话剧《雷雨》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部分,用“说、噱、弹、唱” 的全部技巧,向人们做了淋漓尽致的描绘。尤其是对人物的内心活动做了深刻的挖掘,把繁漪对生活、对爱情的期盼,她的绝望与挣扎,做了与话剧不同的展示,为此它成为了名著的又一个版本,这是件了不起的事。滨州观众给盛小云、吴伟东的掌声是极其专业的,他们凭借字幕听懂了剧情,更凭借自己的耳朵听懂了吴语苏州弹词的音韵美。演出后就有评论称“《雷雨·留萍》在会场上掀起了一股‘评弹旋风’。柔美甜蜜的吴侬软语、细腻入微的说唱表演,对北方的观众而言,这种水乡雅韵的表演是一种全新的曲艺形式,他们听得如痴如醉,回味悠长”(鲁北晚报,2013年7月29日《苏州评弹〈雷雨〉情动滨州》,对盛小云、吴伟东的演唱给予极高的评价)。

  亮点之四:表演者闪耀着迷人的光彩和魅力

  京韵大鼓青年演员冯欣蕊演唱的《丑末寅初》,刘士福等演唱的山东琴书《说唱农村新风尚》,陈玲玉等演唱的粤曲·琵琶弹唱《九天九夜》,包伟等演唱的扬州弹词《盛世红伶》选段,秦建国、蒋文演出的评弹新篇《四大美人·雁门关》,徐惠新、周红演唱的短篇弹词《梁祝·梳妆》等,在演绎北方大鼓、琴书的“派”,广东粤曲的“腔”,江浙沪弹词的各种“调”的传统方面,都是有大成就者,他们定将成为传承发展优秀曲艺演唱技艺的中流砥柱。而李卫东演唱的山东快书《鲁达除霸》,李少杰演出的快板书《武松打店》,梁奇智演唱的龙舟说唱《智救队长》,青年相声演员李梓庭、孟令一的相声《戏剧杂谈》等的演出,则显示了曲艺艺术千百年来形成的“装龙装虎我自己,一人一台大戏”的优良传统。从演员规矩的台风,到对人物形象细腻的刻画;从不同人物的瞬间转换,到时而窃窃私语、时而雷霆万钧的情景变化,一两个人于台上,而满台生风。观众在台下尽情地享受着传统节目带来的艺术享受,有人为《戏剧杂谈》数了掌声次数,是18次。问题的重要性在于这掌声不是演员硬要的,是热情的观众给予的。

  亮点之五:浓郁的地方特色带给人们奇妙的享受

  东路大鼓《太师训徒》淳朴的三弦、大鼓、月牙板声,山东落子《特殊招聘》粗犷豪放的大钹声,福州十番伬精致的锣鼓声、曼妙的逗管声,小热昏《卖鱼桥传说》小手锣的铛铛声等等,这每一种声音代表的都是一个曲种的历史、一个地域的风情和乡音。没想到的是,在《卖鱼桥传说》演出过程中,观众有了强烈的反响,每当小手锣的铛铛声响起,台下就是一片掌声,可是演员在每个段落结束后所敲的小手锣,都仅有几下,相当吝啬,想听,没了。可能就是这个原因吧,观众耐心地、静静地等待着,等待着下一回手锣声再次响起。这是曲艺表演与欣赏的一种境界,简单地说就是两个字——享受。这次参演的少数民族曲种不多,但那静静地弹唱着的壮族说唱《天琴的传说》,载歌载舞的彝族阿细说唱《爱心水》,边唱边说边舞的藏族说唱《达西》则极具代表性,并为展演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从北京话到山东话,从吴侬软语到火辣的川渝之音,从9个声调的粤语到闽北语的词唱,这一切都带给人们一种坐游中国的感觉,对滨州观众来说还是那两个字——享受。

  通过此次全国曲艺优秀节目展演,也带给我们一些思考。

  思考之一:从《雷雨》改编的成功,看苏州弹词艺术创新的成功之路

  苏州弹词从清代的马如飞创“马调”始,至今天的“蒋调”(蒋月全)、“丽调”(徐丽仙)止,中间产生过许多“调”。仔细看这许多“调”的背后,是一部部作为保留书目的长篇大书,“调”是在演唱这些长篇大书的过程中产生的,而这各种“调”的优长、演唱技艺、独特风格,又都寄于这些传统的保留书目中。为此,各种“调”的产生过程最清楚地讲述着弹词艺术创新的历史,那一部部精彩的保留书目则是这创新历史的见证。弹词《雷雨》是苏州弹词在21世纪诞生的新书目,经过这几年的演出锤炼,它已成为21世纪初苏州弹词的经典。盛小云、吴伟东的艺术创作之路还长,还将着手新书目的创作,经过他们的努力,相信适时将会由听众和行内人为他们的新“调”命名。这将是个自然的过程,精品从传统中孕育而生,在打上了新时代的烙印而成为新经典之后,将在不远的未来也变成传统。为此,弹词艺术的创新之路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应该好好地研究它。

  思考之二:重视对优秀传统曲(书)目的继承

  继承传统是创新的起点,更是曲艺艺术能不断延续的根本。每个曲种在形成发展过程中,都有由历代艺人反复锤炼而成的艺术规范,从演员一上台的站姿、坐姿到表演的身段功架,从运腔的技法到伴奏的拖腔保调,都是极有讲究的。展演中我们看到了弹词演员在舞台上严肃而优雅的做派,也听到了他们把曼妙吴语的音韵美发挥到极致的那种沁人心脾的歌唱;天津年轻的京韵大鼓演员、相声演员在台上中规中矩的演唱和表演;山东快书《鲁达除霸》严谨的人物造型。这一切使他们的作品在舞台上的展现称得上是真正的表演艺术。他们都有师承,同时表演又都有自己的心得,他们的成功取决于对传统的继承、研究、发扬,重视对传统的学习成就了他们今天的事业。

  思考之三:多人表演节目的精彩呈现

  以往凡大型曲艺晚会、曲艺会演、调演都会有人数较多的群体性表演。相声叫“群活”;北京八角鼓在清代就有“群曲”,20世纪60年代后有单弦联唱;西北的青海平弦是全体听众帮腔,称“拉梢子”,雄浑豪迈、声震屋瓦。以上是曲艺历史和现在曾有过的多人说唱。所有的群活、群唱都是以气氛红火热烈为要,应该是大型曲艺演出活动不可或缺的。

  本次展演中有3个作品要提及,一是七人七鼓的东路大鼓《太师训徒》,一是9人表演的彝族阿细说唱《爱心水》,还有多人的粤曲·琵琶弹唱《九天九夜》。其唱是曲种的传统音调,其舞台队形的变换及舞蹈动作据作品内容的需要而设,既保持了原曲种的本体风格特征,又有新意。尤其是《太师训徒》重视对音乐的创新,场内观众曾为乐队的新编大过门热烈鼓掌。

  我们经常见到曲艺演出中载歌载舞的表演唱,有的就是音乐家用曲种的音调谱曲,加上从歌舞团临时招来演员的演唱,而不是由训练有素的本曲种演员来演唱,于是,有了欢快却没有了曲种的特点。为此,应该重视艺术创新的切入点,从内容出发而非从形式出发,重视对曲种音乐特殊性的保护。(来源: 中国文化报 /20130809/ 作者: 艺 戏)

本文标签

最新专题

更多相关

精彩专题

中国音协音乐考级信息大全

【导读】乐器学习网小编关注到很多喜欢音乐的网友资讯关于音乐考级的信息,特别是乐器考级信息,今天我们创建一个中国音协考级专...阅读全文

全国最新的音乐会演出资讯

【导读】生活中音乐无处不在,很多家长或音乐爱好者必较关注专业的音乐会资讯,因为能够现场聆听专业的音乐会既能净化心灵激发兴...阅读全文

乐坛趣事,乐坛大事记!

小编今天和大家分享乐坛纪事专题,分享古今史外乐坛上面的大事;什么是乐坛呢,乐坛的范围很广,不仅是指流行音乐,还包括古典音...阅读全文

关注热点

本站简介- 站内公告- 原创投稿-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手机访问- 举报入口
Copyright @ 2008-2018 乐器学习网 online services. Security support by yueqixuexi.com
举报信息框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