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资讯 > 院校动态 >

2014年中央·上海两院音乐学学生论文研讨会

更新时间:2015-01-16    来源/发布:乐器学习网    作者/编辑:乐器学习网

 

  2014年11月21至22日,中央音乐学院与上海音乐学院共同主办的“中国音乐的历史·传统及其周边”学生论文交流研讨会在中央音乐学院举行。这是继2012年上海音乐学院与我院音乐学系、科研处共同举办学生论文交流研讨会后,今年两院音乐学系仍就“中国音乐的历史·传统及其周边”这一话题继续进行的校际间学生学术交流。

2014年中央·上海两院音乐学学生论文研讨会1.jpg

  两日活动的参评教师有来自上海音乐学院的赵维平、郭树荟、刘红、戴微4位老师,及中央音乐学院的田联韬、戴嘉枋、张伯瑜、蒲方、杨民康、李淑琴、陈荃有、吴晓萍、汤琼、褚历、和云峰、章华英、段蕾等教授和老师,同时还有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李玫研究员及山东师范大学的刘再生教授等。会议共汇集了两院本、硕、博各学历层次的论文23篇,其中上海音乐学院10篇,中央音乐学院13篇。每位提交论文的同学进行10分钟发言,展现他们的研究及学习心得,两院教师予以20分钟左右的点评。

  会议第一日为13篇中国音乐史方面的文章宣读,研究涉及了乐人、乐调、音乐书目录、音乐图像、音乐社团等内容。其中包括:白佳欢的《晚明张岱的音乐活动初探》,曹晨的《清代李斗〈扬州画舫录〉中的音乐史料探窥》和韩星玥的《李渔文集中的音乐史料研究》,均是通过史料的搜集与整理,或窥探晚明时期文人的音乐活动,如张岱、李渔;或其所记载的当时音乐面貌如清代康乾时期扬州地区的音乐生活。各位教师均对这三篇文章丰富而详实的史料及三位同学细致而耐心的工作表示肯定,同时建议其可以以所搜集、整理的史料为基础,更进一步去思考,带着问题架构文章,提升研究的深度。王乒乒《试论永嘉琴人群体中的“名仕”效应——宋元明清永嘉琴人史料考辨》一文,对宋元明清时期永嘉地区琴人进行考证,探讨了这一地区琴人群体的“名仕”效应。此文以其细致的史料工作及深入的思考获得现场教师肯定,并对其进一步研究提出期望,如应对在永嘉做官或游历至永嘉的琴人身份有所考虑。毕乙鑫的《迁徙中的音乐相随——以云南彝族复音音乐为例》一文,探讨了彝族现存的复音与其族群历史迁徙的关联性,引发了较大争议,点评教师提出如将西方研究成果应用于中国音乐中需经过考量,对彝文或彝族学者的文字或研究应用时需甄别等中肯建议。而陈小杉的《燕乐二十八调流传日本后的发展》一文,联系日本乐谱中对于燕乐调的记载,从乐曲角度分析乐调的实际应用;点评专家认为此种对日本文献的梳理较为难得,并建议其多回溯中国古代文献。吴洁的《从汉唐时期的敦煌壁画看乐队排列的变迁规律及历史特征》与王雅婕的《丝绸之路上的粟特音乐遗迹——隋代虞弘墓出土音乐图像考释》两篇文章,均为从音乐图像学出发,透过对图像的考释,观察其所折射的音乐事象,如从北凉至唐代敦煌壁画看乐队排列变迁,从隋代虞弘墓中的图像考察粟特音乐与我国交流的文化痕迹。点评教师认为如有文献史料的支持,则更能佐证图像考证的意义。而郑晓丽的《解读〈北平图书馆西文音乐书目录〉》一文,对一份音乐目录中所收录的西文文献进行解读,点评教师认为视角新颖,并期望其继续从目录学、文献学等角度进行细致而深入的研究。李佳心的《1927-1937年北京饭店音乐活动》则是从两份报纸中关于北京饭店的报道,追寻其于1927-1937年的音乐活动,点评教师给予建议,如可搜集更多当时的报纸中的报道,从北京饭店中不仅可关注中外音乐的交流,同时仍可关注中国新音乐的发展等。董瑞的《20世纪30至40年代初北平管弦乐音乐生活窥探——以清华、燕京、辅仁三校的管弦乐队音乐活动为例》一文,梳理了清华、燕京、辅仁三校的管弦乐队史料,从中窥视20世纪30至40年代初北平管弦乐队活动,点评者认为其史料较为丰富,同时期望其进一步搜集更为详实的史料。刘红梅的《二十世纪20、30年代旅沪西方音乐家的演出活动及其历史意义研究》一文,则是对20世纪20、30年代,到访上海的西方音乐家演出活动进行梳理,点评内容有:应对材料进行更全面的统计,或思考中国近现代音乐与上海一地的关联等问题。张鸾的《南京甘家大院的音乐故事》一文以南京的甘家大院为主体,讲述了以这一宅邸为居住地的甘氏家族两代人的音乐活动;在场教师认为其为重写音乐史中衔接古今的一项尝试,很有意义,并建议其区分文字史料与实地访谈、考虑音乐社团的影响等。

2014年中央·上海两院音乐学学生论文研讨会2.jpg

  第二日的9篇研讨都是有关中国传统音乐及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包括了对乐谱、戏曲、乐器、音乐形态、音乐活动等方面的研究。

  首先,俞梦烨同学的《潮州音乐谱式符号意义》一文,用符号学概念解读了潮州音乐中的二四谱、工尺谱和锣鼓谱这三种乐谱;在场教师认为其研究视角较为新颖,并期待其能将理论与研究较好结合,并从潮州音乐本身入手谈理论。张璇的《唐传日本筝曲〈玉树后庭花〉古谱考释与译读》,考释了中、日古籍中相关此曲的记载,并在前人译谱的基础之上呈现了自己的译谱,点评教师认为其内容丰富,研究脉络较为清晰,期待其对此课题能进行更为细致的研究。陈音璇的《“北西厢”在明代南戏调腔中的词曲样貌》一文,从文词与音乐的角度考证了调腔中“北西厢”的词曲样貌,点评者认为还可关照北西厢、南西厢的音乐风格,参考文献中古今文献应有所区分等。张春蕾的《论上党八音会(吹打乐)与上党梆子(戏曲音乐)的互通关系》一文,是从文献、乐队乐器、曲牌、乐曲等方面分析上党八音会和上党梆子之间的关联,点评意见提出了本文还可努力的方向,如认为除了考虑二者共性,还可考虑其个性,需增强田野作业等方面。张露丹的《诵持万遍 妙理自明——西安八仙宮早课仪式中的音乐观察》一文,通过对西安八仙宫的三场早课仪式的考察,对由不同乐人带来的细微的音乐差异进行了分析,点评者认为本文可将音乐形态分析、变与不变的差异、与道教教义的关系等方面纳入考虑。刘姝彤的《探寻唢呐多重“身份”的存在意义——以胶东若干民间音乐事象为例》中,探讨了唢呐在不同场合中的不同角色及身份,点评者认为其角度新颖,建议还可分析音乐形态、明确角色与身份的不同指代、将描述性的文字进行深化与提炼。曾晨的《山东方言吟诵本体分析》一文,以两首山东淄博方言诗词吟诵为对象,探讨了其地域特征,点评者认为视角独特,并给出了进一步的研究建议,如还可挖掘其现象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探讨其具有普遍性抑或是独特性等。李纬霖的《试论傣族赞哈调的“不平均律”音阶特征及其与傣仂语六声声调的相互关系》,通过分析赞哈音阶的角度,探讨其具有的“不平均律”特征及与傣仂语六声声调关系,点评者提出:可进一步阐明赞哈音阶的本质特征,对所使用的软件其功能特性进行描述,将频谱更为清晰化等建议。朱腾蛟的《闽东畲歌之“假声”研究》,针对畲族的“假声”唱法、使用意义及其当代变化进行探讨;点评意见认为还可从假声与真声之间的关联与区别、考察假声消失的状况及缘由等方面继续努力。陈燕婷的《南音中“啰哩嗹”曲的功用、内涵初探》一文,通过关照傀儡戏、梨园戏及傩与南戏影响等方面,探讨了南音中“啰哩嗹”的功用及内涵;点评意见认为文章条理清晰,还可对其仪式功能、民俗意义等方面进行研究。

  会议历经两天,活动结束之前,赵维平教授代表上海音乐学院发表感言,对这一学术交流活动表示感谢,并认为此种学生之间的交流方式能令学生获益匪浅,同时参与其中的教师也收获良多。蒲方教授代表此次交流活动的承办方中央音乐学院讲话,对使得此次活动得以圆满完成的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史教研室和中国传统音乐理论教研室、不辞辛苦远道而来的上海师生们、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李玫研究员分别表达了深切感谢,并向为此次活动付出的工作人员致谢。此次会议日程安排密集紧凑,展现了当今中国音乐学界年轻学子的学术进展及新鲜活力。而诸位教师不辞辛劳地全程参与,深入细致的探讨,宏观视野的点评,显示出当今音乐学界前辈对于后辈学子无私的学术关怀。

  中央音乐学院与上海音乐学院,这两所中国音乐研究领域的高等院校的学生学术交流活动从2006年起已经开始。最初为两校学生以开展座谈会的形式,口头交流学习心得。从2012年,活动开始以“中国音乐的历史•传统及其周边”为主题,进行两校学生论文的宣读,并由两校教师予以点评,逐渐深化为学术研究方面的交流与研讨。本届学生论文交流活动,不仅方便参与活动的学生互相学习借鉴,还展现了两院各具特色与专长的教学成果,更对两校在中国音乐史学及中国传统音乐理论方面的教学、研究的提高及促进有重要意义。

本文标签

最新专题

更多相关

精彩专题

中国音协音乐考级信息大全

【导读】乐器学习网小编关注到很多喜欢音乐的网友资讯关于音乐考级的信息,特别是乐器考级信息,今天我们创建一个中国音协考级专...阅读全文

全国最新的音乐会演出资讯

【导读】生活中音乐无处不在,很多家长或音乐爱好者必较关注专业的音乐会资讯,因为能够现场聆听专业的音乐会既能净化心灵激发兴...阅读全文

乐坛趣事,乐坛大事记!

小编今天和大家分享乐坛纪事专题,分享古今史外乐坛上面的大事;什么是乐坛呢,乐坛的范围很广,不仅是指流行音乐,还包括古典音...阅读全文

关注热点

本站简介- 站内公告- 原创投稿-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手机访问- 举报入口
Copyright @ 2008-2018 乐器学习网 online services. Security support by yueqixuexi.com
举报信息框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