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华:谦虚的葫芦丝音乐人
说起李春华,熟悉的人可能不是很多。但是,如果你是一名葫芦丝爱好者,那情况就大大不同了。因为,目前我州大多数葫芦丝培训班和葫芦丝爱好者使用的葫芦丝教程和葫芦丝VCD光碟就出自他之手。记者曾看到过的他与哏德全、杨志宁编著的国内第一套葫芦丝、巴乌有声教程及配套VCD光碟,也在潞西市文化馆目睹了他最新编著的《葫芦丝、巴乌实用教程》在学生学习中发挥的作用。年仅32岁的李春华出生于云南省晋宁县,幼年时在祖父和父亲的引导下,接受了民族音乐的熏陶和教育。1991年考入昆明师范学校,跟随作曲家、音乐电教板发明者王绍禄学习民族音乐理论和民族器乐的演奏,后师从著名葫芦丝制作、演奏家哏德全潜心学习葫芦丝的演奏,同时在云南艺术学院音乐教育系深造,目前正从事民族音乐的教学与研究。2002年,他与哏德全、杨志宁编著了国内第一套葫芦丝、巴乌有声教程及配套VCD光碟《傣风神韵》,后来又个人编著了《葫芦丝、巴乌实用教程》,2002年4月出版了《怎样演奏好葫芦丝、巴乌》,出版发行《醉人的葫芦丝》、《柔情丝语》、《节日的德昂山》等VCD光碟,创作了《蓝色的香巴拉》等许多优美的葫芦丝乐曲。
作为这样一名从事民族音乐教学与研究的“名师”,他接人待事却非常谦虚,从不以大师自居,风采尤佳。记者近日对李春华进行了采访,了解了他与源于我州的民间乐器葫芦丝的结缘、对葫芦丝音乐的发展以及对我州举办中国·德宏首届葫芦丝文化节的看法等。据李春华介绍,2002年,当时葫芦丝的市场和演奏方法都不是太规范、科学。于是,哏德全老师他们合作编著了国内第一套葫芦丝、巴乌有声教程及配套VCD光碟,将经典的葫芦丝曲目汇编成册,帮助教师规范、科学地教学生吹奏葫芦丝,也为葫芦丝爱好者提供了一本入门的教程,为发展葫芦丝做出一定的贡献。
近年来,吉林、北京、湖南等地的葫芦丝音乐人也纷纷出教程,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演奏家、一大批优秀的葫芦丝教育者,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大好局面,民间乐器葫芦丝发展的春天再次来临。李春华说,德宏州审时度势,紧扣时代脉搏,提出在今年“十·一”期间举办中国·德宏首届葫芦丝文化节,这有利于把葫芦丝推向高潮、促进葫芦丝艺术的发展;对于每个葫芦丝音乐人来说,也是一件幸事。我们有义务和责任把文化节办好,以此次文化节为契机,告诉世人,葫芦丝的故乡在德宏梁河,演奏葫芦丝的高手就生长在这块土地上。他表示,将克服困难,尽量全程参与首届葫芦丝艺术节。李春华对我州青少年葫芦丝爱好者寄予厚望。他说,听了几位德宏小朋友的演奏,感觉非常好。他们如果到昆明、北京参加比赛,都是有可能获得金奖、银奖的优秀选手,只要培养得好,他们就是未来的葫芦丝演奏家。李春华谦虚地说:“坦而言之,我不是一名葫芦丝演奏大师,仅是一名执着的葫芦丝爱好者、演奏员。学习葫芦丝很简单,吹好葫芦丝却不简单,艺无止境、学无止境,我今后的道路也将在不断的学习中探索。”人们常说“春华秋实”,没有春天的繁花,就没有秋天丰硕的果实。大自然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
李春华用谦虚的治学态度和勤奋的刻苦钻研换来今天的累累果实:他还担任着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葫芦丝巴乌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上海音乐学院葫芦丝的考级评委。谈到今后的打算时,他风趣地说:“没有葫芦丝,我就失业了,我这一辈子就靠葫芦丝吃饭,把葫芦丝吹好就是我最大的心愿。因为葫芦丝对我而言,就是毕生的追求和精神的支柱。”他还对记者说,我敢预言,今后葫芦丝的发展将会一路飙升,就如同股市一样,一个字:“牛”。
如果你走出云南,你就会发现全国各地到处飘着悠扬的葫芦丝乐声,不少人喜欢葫芦丝几乎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记者问他对德宏的印象,他一个劲地说:“这里不愧为歌舞之乡、植物王国,每一个地方、每一个细节都让人心醉。这里是一块宝地,它培养了金小凤、龚全国、哏德全、万小散、毛相等无数优秀的艺术家,德宏人应该为生活在这块土地上而骄傲和自豪。”
李春华是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葫芦丝巴乌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上海音乐学院葫芦丝巴乌考级评为,是我国具有开拓创新性质的的少数民族管乐演奏家。在他作品的专著《李春华葫芦丝创作作品》中共收录了其个人创作的九首葫芦丝作品,他立足于民族风格,并在此基础上加入专业作曲的技法,其中《丝恋》、《风中的葫芦》等作品已经完全是西方音乐的风格特点,类似有器乐小品的性质,其他的如《打跳欢歌》、《蓝色的香巴拉》、《木鼓神韵》、《断桥残月》、《清清玉湖水》等则是具有地域性的民族风格特点,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李春华对于民族性音乐风格与西方作曲风格有着深层的理解与把握,笔者通过对其作品的研究,从作品的风格、作曲手法、技巧运用等方面对当今葫芦丝音乐的现状及其以后的发展阐述一下个人的观点。
一、民族风格多样性的体现
中国器乐曲的创作最大的特点也是与西方创作的不同就是作品的标题性,从作品的标题可以领略到作曲者的意图及审美观点,而中国器乐曲的标题性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地域性或称之为地域特色、地域风格。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样,民族众多,真是这些自然人文因素造就了音乐风格的地域性,多样性。李春华的葫芦丝作品风格不再拘泥于狭小的地域范围,而是用葫芦丝这一专属于西南少数民族的乐器表现了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
1、《打跳欢歌》:“打跳”是纳西族地区的一种民间歌舞性形式,分为两种,一种是以歌为主的带有叙事性质的舞歌,另一种是带有抒情性质的歌舞并重的形式,李春华在这首作品中将两种形式的歌舞熔于一炉,音乐采自民间歌舞音乐素材,并且运用了打跳中特有的节奏形式:三步一跺脚。即每一小节中有三拍半,充分体现了纳西族的民族风情。
2、《蓝色的香巴拉》:这首乐曲有着浓厚的西藏音乐风格,藏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主要居住于西藏自治区,藏族歌舞艺术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尤以“囊玛”歌舞最具代表性。在《蓝色的香巴拉》这首作品中运用囊玛歌舞的结构作为全曲的曲式结构,即前奏、慢歌段、快舞段,并以藏族酒歌为音乐素材进行创作,在此曲中也充分运用了舞蹈节奏形式:四拍三踏步,此曲描绘了一幅藏区仙境般的画面。
3、《雪莲花开》:这首乐曲具有新疆音乐风格特点,维吾尔族的音乐按地域分为有三种形式,南疆音乐、东疆音乐、北疆音乐,这三个地区的音乐在调式音阶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首乐曲从调式音阶的构成上充分体现了北疆音乐风格,即以五声、七声音阶为主,在筒音作5的情况下,充分运用了葫芦丝的半音阶,赋予了葫芦丝这一演奏五声性旋律以新的调式音阶风格,同时在这首乐曲中也体现了维吾尔族音乐弱拍起唱、锯齿型旋律的特点。
4、《断桥残月》:此首乐曲开辟了葫芦丝演奏江南风格乐曲的先河,作曲家以江苏民歌《孟姜女》为旋律素材作为主题并伸展,引子部分音乐能够感受到竹笛名曲《姑苏行》的影子,作品取景于杭州西湖十景中“断桥残雪”的深刻意境,但作者在这首乐曲中并不注重景色的描绘,更多的是对于心境的一种刻画,此曲是一首以抒情为主,情景交融的优秀作品。
5、《木鼓神韵》:这首乐曲具有浓厚的佤族音乐风格,佤族主要居住于云南省西南部的西盟和沱源两个佤族自治县。木鼓是佤族人民的打击乐器。佤族人民在节庆时常常击鼓随舞,木鼓舞在表演时往往带有激烈或者单一的舞蹈动作,因此在这首作品中能够深刻体会到木鼓舞的表现及其带来的“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