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我们需要制作F调箫,F调箫基音音名为c,假设助音与基音音程为小二度(也可不为小二度),则助音频率为b,等于246.94赫兹,助音二倍频b1=493.88赫兹。将已知量代入公式
L助=(33140+61t)/f助——Δ,求出L助=62.57厘米。
从吹口上沿算起,在62.57厘米处用铅笔划一直线,以此直线为纵向中心,直接用7毫米钻头钻一对孔,两孔边缘间距约1厘米(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开双孔,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间隔,凭感觉而已)。钻好孔后用小刀将边缘修齐,此时孔直径约8毫米。测试此时音高,得出助音孔二倍频为483赫兹,比所需频率b1低35音分左右。按每低10音分校正量加2毫米计算,得出
Δ2=6.22厘米。
F调箫的基音频率c1=261.63赫兹,基音二倍频c2=523.25赫兹。将基音二倍频和Δ2代入L基=λ基——Δ2=(33140+61t)/f基——Δ2,求出L基=58.05厘米。
用同样方法开孔,测试基音孔一倍频为260赫兹,二倍频为519赫兹,均比标准音高低10音分左右,基音孔四倍频比标准音高高20音分左右。
此实例结束。
通过刚才的制作实例,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先前说了一大堆,最终落实到实践上,仍然有误差。这个误差是怎么回事呢?经过分析,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理论尚未完善,不能精确指导。第一,温度问题。大气中的环境温度和管内的温度是不一样的。关于管内温度,赵松庭老师认为人吹气进入管中,将口中温度也带入管中,所以管中温度应该是t+(36-t)/3。第二,声速问题。根据马大猷先生所著《声学手册》(809页)可知,声波在箫管内的速度与在大气中的速度并不一致,331.4米/秒仅约为一个标准大气压下零摄氏度自由空间的声波速度(陈正生说也有人认为是330.29米/秒),管腔内具体声速尚不明确。第三,理想状态下,管体发音时的波长、气柱长、实际管长之间的关系,未见有研究结果。
二是腔、壁、体不一,不能千篇一律。据我所知,洞箫管腔形态有六种。一是塑料管、钢管类的完全平行管,此为圆柱形管腔;二是紫竹、苦竹类近似平行管,尾部内径略缩,此为上大下小的类圆柱形管腔;三是南箫类大缩管,尾部内径与吹口内径相差较大,类似于上大下小的圆锥形管腔;四是尺八类先缩再扩的X型管腔;五是上小下大类似唢呐的扩管,也称倒管;六是文松先生近来提出的多圆心管腔。管壁,有PVC类很薄的壁,也有桂竹类很厚的壁,管壁的厚薄与音高又息息相关。管体,有完全平直,有尾部微弯,又有尾部大弯,还有萨克斯样的整个弯管。仅管腔的不同,就不能照搬全管二倍频的校正量用于基音孔定位了,如果再考虑其他因素,恐怕连管子长度都不好确定哩。
三是口风强弱有别,标准难以统一。从洞箫的吹口而言,有U型口,V型口,半UV口,外切口,有封顶的,有不封顶的。一般来说,封顶的吹口更容易吹出相对固定的音高,不封顶的吹口,根据个人嘴唇放置位置和口风角度、强弱的不同,音高偏差相对较大。我在不封顶的PPR管箫上进行实测,在口风变换下吹出的音高偏差可达30音分以上。
解决定位不准的办法:
一是完善理论,科学指导。依赖于科学家的理论研究,结合实际制作和吹奏的反馈,使理论与实践达成一致,从而提高乐器自身性能和制作效率,同时也降低制作门槛,让更多爱好者加入到乐器DIY的行列中来。
二是小孔定位,依音修调。刚才,我们是用7毫米钻头一次性钻穿的,再用小刀修边后,孔直径已达8毫米。其实在制作中我们可以先钻小孔,根据音高偏差决定扩孔方向,直至音准。根据前人经验,基音孔音高可偏高10音分左右。
三是重塑吹口,两截互连。上面的实例中,基音孔钻好后最终偏低了10音分,但好在我把吹口开得比较小,这时我可以把吹口稍挖大一点,也可以把基音孔再向上挖一点,音就准了(而且我认为,开基音孔后都应该再对吹口进行修正)。实在还不行,我们还可以像厂家量产一样,把竹子截作两节,用铜套连接起来,基音孔哪怕偏差上一二厘米,也无所谓了。
四是勤练口风,体验微妙。这个听起来又有点玄了,实则一点也不玄。刚才我说了,同一个吹口,在口风变换下吹出的音高偏差可达30音分以上,但这是极限值。我认为,排除口风的因素之后,发音的最佳状态只有一种。比如在实例中我吹全管音时,发现在二倍频内频率最高可达389赫兹(再往上就跳至三倍频),最低低至381赫兹(再低就跳至一倍频),这两个都是极限值,在这个动态范围之内,我们调整适当口风吹出一个最饱满、最结实,听起来最好听的音,这个音的频率是386赫兹,我们就取这个值。
五是换位研究,见多识广。周林生老师除了教给我们二次定调法外,他还在文章里讲过可以与笛子进行比照,从而准确地判断洞箫的基音孔位置,虽然我还不太懂,但我知道这又是一个很好的思路。文松先生制箫是因材而制,先根据管径确定拟制方向,再根据制作方向塑造管径,也就是先整体筹划,尔后开孔。我想,这样的话,孔位定位就相对简单一些了。在我跟网友交流时,也有人说可以从管尾长度着手,从而确定基音孔位置,这又是另一种思路。而我自己呢,除了本帖介绍的方法外,目前我还有另外一种不太成熟的方法,也可以大致确定基音孔位置。
六是多做多想,熟能生巧。洞箫的管径差异不外乎就那么多种,并非千变万化,当你用各种材料进行过制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再拿任何一支竹管给你,你马上就可以进行综合分析,该做什么调,该怎么开吹口,指孔怎么排列,内径怎么调整,并立即判断出基音孔定在哪里,是否增开辅助音孔等,这都并非难事。难只难在兴之所致和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