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7年1月28日出生在波兰(与肖邦是同乡),自七岁开始学钢琴。四年之后,面见名小提琴教育家约阿西姆之后,大师认为少年的鲁宾斯坦才气纵横,将他收到门下教授他音乐课程。十三岁就以优异的才华与柏林爱乐管弦乐团同台演出莫札特和圣桑的钢琴协奏曲而令人啧啧称奇。1916年远征西班牙时造成了一股旋风,两年之间席卷了整个西班牙乐坛,总共开了超过一百场音乐会。从那时起,西班牙不仅是鲁宾斯坦最喜欢的国家之一,同时西班牙乐曲也是他最拿手的私房曲目。
由于西班牙的成功经验,引发他前往南美洲发展的企图心。20与30年代之间,鲁宾斯坦跑遍了南美洲各国及西班牙,并挟着余威一路攻到人文荟萃的法国巴黎并风靡了所有的乐迷。骨牌效应一直到暴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军攻进巴黎为止。这时鲁宾斯坦的势力已经抵达澳洲。因为大战的原故,鲁宾斯坦举家迁移至新大陆,并于1946年归化为美国公民。从那时起,鲁宾斯坦与美国RCA唱片公司之间创建起长久的录音合作关系,借由唱片把他推至音乐偶像的地位。当他重回久别20载的故乡波兰时,衣锦荣归的鲁宾斯坦在华沙获得泪流满面的观众们一致起立拍手及鼓动。这种场面在华沙只有两次,第一次是发生在钢琴家帕德列夫斯基的演奏会。鲁宾斯坦是犹太人后裔,以色列和世界著名音乐人士以他的名义在1974年开办鲁宾斯坦钢琴大赛,吸引世界各地的好手前来竞相角逐这个殊荣。
鲁宾斯坦的演奏生涯一直持续到1976年之久,由于视力衰退而让他不得不放弃表演,他的最后一场演奏会是在那年五月于伦敦;他离开人世的时间是1982年12月28日,享年95岁。
鲁宾斯坦的艺术成就:鲁宾斯坦的演奏艺术所具有的特殊质感是无法用三言两语所能形容的。造成他丰富的音乐性和张力的原因很复杂,应该是归因于他乐观通达的人生观以及生来一付适合弹琴的双手。这几项天生俱备的条件是认凭具有才气和发奋努力的演奏家也无法企及的。他的诠释是带着高贵的气质与男性特有的浪漫,无论是萧邦的作品或是莫札特、贝多芬的曲目,你断不会听到鲁宾斯坦的演奏呈现神经质、燥进的、无病申吟的乐段。反之,我们所聆听到的鲁宾斯坦是以君临天下的节奏与速度阐释贝多芬的第五“皇帝”钢琴协奏曲,那种器宇轩昂的风格的确让你感受此曲的最佳演奏,除了鲁宾斯坦之外不作第二人想。他的肖邦演奏所表现出的浪漫情怀是带有贵族气息又具有英雄式的,绝非一般品味之演奏家能相提并论。
他演奏有一种无从分析的浑然天成,和蔼可亲的手法使他的演奏与原作曲家的气质淡然一体,一生中,他不断地录制肖邦的作品,被赞为“最正宗的肖邦”。
当然也有人指责他浅薄,评论家总是期望伟大的艺术家遭受苦难(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塑造伟大艺术家)。然而,像哈罗德·勋伯格在《显赫人物》指出的,鲁宾斯坦是极少的在平和幸福中去世的音乐家之一,他生活在一个神话般的舒适环境中,实现了所有他个人希望的东西。勋伯格认为,鲁宾斯坦唯一的遗憾恐怕是他没有吸完的雪茄,还有他没有品尝过的美酒(或许还要加上他没有爱过的女人)。
约阿西姆是当时最著名的老师,他把鲁宾斯坦介绍到柏林音乐会和社交生活中,强调这个孩子的才能不要过早地被开发。当鲁宾斯坦的被长期延后的公开演出在1900年举行,效果是爆炸性的。他贪婪的浪漫主义欲望浮出水面,他开始证明自己已经成为一个男人,第一个被征服的是他房东的太太,很快就是一个朋友的母亲和妹妹(都是已经结婚的)也成了他的情场俘虏。对于鲁宾斯坦人们经常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他生活得更原则一些,集中更多的精力艺术方面,他能否发展一个深奥的诠释者?抓住鲁宾斯坦一生爱好调情和奢侈的生活,诽谤者一遍一遍地(也许是出于嫉妒)挑剔他的懒惰、技术上的失误,狭小的曲目范围,甚至把艰难的音乐段落简化(这些都是真的)。
然而,鲁宾斯坦冒险不仅仅是为了娱乐,它们形成了他个性的主要部分。鲁宾斯坦认为比广泛的练习更加重要的是“学习生活和爱的艺术,以及其他的世界上精彩的事物”以便有值得表达的事物。尽管评论家对他说三道四,公众却很崇拜他,也许艺术方面的直觉反应出他内心的丰富。鲁宾斯坦的艺术不是肤浅的,它们反射了整个生活的快乐和惬意。
鲁宾斯坦的回忆录《我的年轻岁月》通常被当作是一个肤浅的情人和社交朋友目录,关于音乐趣味,钢琴技巧或者艺术景象方面的描述很少。幸运的是,鲁宾斯坦制作了许多唱片——超过了100小时。即使在他去世20年之后,它们仍然很受欢迎;BMG唱片公司也许做出了古典音乐市场上的最浩繁的工程之一——发行了80多张一套的鲁宾斯坦演奏全集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