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打击乐器本身的结构特点和特定的音响,通过师生的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上来。例如:鼓是打击乐器的主要代表,可以说学习打击乐,必定要了解鼓。而体验鼓的魅力,欣赏鼓乐的震撼力,光靠教师讲恐怕是多费口舌还不能让学生理解。最好的方式便是与鼓面对面。教师以一个问题(你能用多少种方法使鼓发出声音?)面向全体学生,把成功感一并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亲自在鼓上尝试,得出了敲、摸、磨、刮等多种演奏方法以及与众不同的答案,或许还有教师自身意想不到的收获。“鼓”引发了热闹的课堂气氛,学生沉浸在轻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这样的音乐艺术实践,增强了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了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然后,“想想编编”发展个性。
每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感。
在音乐教学中,我们不习惯把事情放手给学生做,往往把学生花费在探索上的时间看成“浪费”。但事实上,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想像力和创造力都是即兴发挥的。例如:学生通过两人一组的讨论之后,用钹自编自演了“鸭子拌嘴”的情感,并根据不同的个性演绎了不同的风格:可爱的小鸭、淘气的小鸭、争强好斗的小鸭……相比让学生纯粹地去听这首打击乐合奏,前者更让学生身临其境,妙趣横生。就连平日里看似默默无闻的学生也跃跃欲试,不在流露原本的那份羞涩。学生们亲自感受到“钹”这件看似简单的打击乐器的丰富表现力,而再次活跃的课堂气氛也足以显示其魅力所在了。
因此,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和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
最后,“听听看看”增长见识。
在玩一玩、试一试、演一演之后,学生对打击乐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对于静心欣赏打击乐作品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无论是“鸭子拌嘴”所表现的喧闹场景,还是“老虎磨牙”中鼓的精彩表现,学生欣赏起来都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除此以外,在强调弘扬民族音乐的同时,还应以开阔的视野、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如:了解世界各地民间打击乐器并聆听其音色,课余时间自制简单的打击乐器等等,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拓宽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正是因为课外知识的扩容,延伸了学生的学习,才使学生树立了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丰富了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