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资讯 > 乐坛纪事 >

1928年8月19日中国作曲家杜鸣心诞生

更新时间:2012-11-22    来源/发布:乐器学习网    作者/编辑:乐器爱好者

简介
杜鸣心(1928~ )男,汉族,作曲家,湖北潜江人。1939年被陶行知从保育院选拔到重庆育才学校学习音乐,在贺绿汀、任光、范继森等指导下学习钢琴、小提琴和其他音乐基础知识,并创作了讽刺歌曲《薪水是个大活宝》,在当时国统区的民主运动中发挥过作用。建国后,赴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回国后在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任教。创作上偏重于器乐体裁,主要作品有舞剧《鱼美人》、《红色娘子军》(均与吴祖强全作)的音乐,交响诗《飘扬吧,军旗》,交响音画《祖国的南海》和《青年交响乐》等。另外,他还写过一些电影音乐和铜管音乐。其创作注重配器的色彩,和声手法较丰富。 

履历
1941年创作第一首歌曲《看谁功劳高》。学校迁至上海后,又先后师从范继森教授、俄国音乐家拉扎雷夫、吴乐懿教授学习钢琴。   

1949年赴北京参加人民文工团。中央音乐学院成立后,被聘为视唱练耳和钢琴教员。   

1954年由国家选送至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随苏联著名作曲家米哈依尔·伊凡诺维奇·楚拉基学习作曲。   

1958年回国,继续在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任教。   

1969年调入中国舞剧团任创作组音乐组负责人。   

1976年调回中央音乐学院任作曲系主任、教授。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 

器乐作品  

杜鸣心音乐创作颇丰,器乐作品尤为突出。其成名作中国舞剧《鱼美人》(与吴祖强合作)、 中国芭蕾舞《红色娘子军》(集体创作)在保持和发展民族音乐特色,吸收外国舞剧音乐创作方面进行了成功的尝试,均被选入“20世纪中国音乐经典,其中主要音乐片段改编后成为音乐会保留曲目。《第一小提琴协奏曲》曾在美国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演出,并被选为1987年首届全国小提琴中国作品比赛决赛曲目。其他代表曲目有交响音画《祖国的南海》,交响幻想曲《洛神》、《青年交响曲》、《第一钢琴协奏曲》、《节日序曲》、芭蕾舞剧《玄凤》、《1997序曲》等。80年代初在香港举行个人作品音乐会。曾先后为《原野》、《伤逝》、《李四光》等十余部电影作曲。

主要作品  

其创作领域涉猎广泛,除交响乐之外,另有钢琴协奏曲3部,小提琴协奏曲2部,交响序曲3部,交响诗5部以及中小型器乐作品、室内乐、三重奏、四重奏、交响合唱、合唱、无伴奏合唱、重唱、独唱、大型民乐合奏、重奏、独奏、影视剧音乐等各类作品多部。 作为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杜鸣心先生可谓桃李满天下,其门下弟子众多皆为现今音乐界之巨擘翘楚。例如石夫(《娃哈哈》作者)、郑秋枫(歌曲《我爱你中国》曲作者)、王立平(电视剧《红楼梦》曲作者)、赵季平(电影《活着》《心香》《秋菊打官司》、电视剧《大宅门》《乔家大院》配乐)、叶小纲(电影《人约黄昏》《刮痧》《玉观音》《半生缘》配乐)、张丕基(《乡恋》作者)、金平(计算机互动舞蹈"大唐舞韵") 刘索拉、瞿小松、徐沛东、王黎光(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曲作者)等。   

主要作品有舞剧音乐《鱼美人》(与吴祖强合作)、《红色娘子军》(与吴祖国强等合作)、交响音曲《祖国的南海》、交响幻想曲《洛神》、交响乐《青年》、《长城》、小提琴协奏曲、钢琴协奏曲等,以及电影音乐《原野》、《伤逝》、《报童》、《李四光》、《中国奇观》(美国迪斯奈公司)等。杜鸣心的音乐创作始于40年代后期,初期的作品有歌曲《薪水是个大活宝》等。50年代在苏联学习期间,写了《钢琴三重奏》、钢琴独奏曲《练习曲》等器乐作品。60~70年代后他开始以创作舞剧音乐、交响音乐、话剧及电影配乐为主,其中影响较大的有舞剧音乐《鱼美人》(与吴祖强合作,1959)和《红色娘子军》(与吴祖强、施万春等合作,1964),以及1977年后写作《青年圆舞曲》、交响曲《青年》、交响音画《祖国的南海》、交响幻想曲《洛神》和小提琴协奏曲等。杜鸣心的创作,具有音乐形象鲜明生动、旋律音调优美抒情、和声配器简洁洗练等特色。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民歌和民间歌舞音乐的影响,但他对音乐创作民族化的理解和实践,不只是简单引用一些民间音调,而是力求体现中国民族音乐所特有的风格、韵味,以及中国文化所特有的精神、气质。在创作技法的运用方面,他注重在借鉴西欧古典及俄罗斯、苏联的传统经验基础上,广泛吸取20世纪以来西方各国现代音乐创作中的好经验。他对现代创作技法的运用,始终服从于作品的内容,力求同中国传统音乐风格相结合,并为广大音乐爱好者所理解。因此,旋律的作用和调性的思维,始终在他的创作中占有突出的地位。

人物轶事  

1937年上海淞沪抗战爆发,杜鸣心的父亲为了抗击日寇的侵占上海的暴行,在著名的苏州河保卫战的炮火中英勇牺牲,当时他和母亲正在湖北乡下渡着荒年。正值上小学的杜鸣心忽然得知父亲阵亡的消息心中悲痛不已!战乱中的孤儿寡母在困苦中相依为命,母亲为了让他继续求学,便割舍了恋子之情,送他到当时由宋庆龄主办的战时难童收容所,并随着大批撤退的人马辗转来到四川永川县的战时儿童第二保健院。1939年初,国家教育委员陶行知先生在重庆创办了“育才学校”,建校之前他代领专家和老师们分别到后方各个保育院去选拔一批具有一定艺术天赋的儿童来进修培养,为此,当时杜鸣心所在的第二保健院举行了一次文艺演出,那时,杜鸣心平生第一次登台演唱了大合唱《流亡三部曲》并且担任了独唱和领唱,他动情地唱道:“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由于他有着类似的亲身经历,演唱时便充满了激情,两眼含着热泪用他那稚气的童声,表达了人们爱国思乡和立志报国的悲愤之情!“育才学校”前来招考的任虹先生,从杜鸣心的歌声中发现他有一定的音乐天赋,便当即决定选拔杜鸣心到“育才学校”音乐组去学习。在那里他终于见到了向往已久的敬爱的陶行知校长和众多的音乐专家!   

当时“育才学校”建立在重庆郊区北碚的凤凰山上,音乐组教师有著名作曲家贺绿汀、歌唱家任虹、作曲家任光等,并且由贺绿汀先生直接教授杜鸣心弹钢琴和视唱练耳;《渔光曲》的作曲者任光亲自教杜鸣心乐理、作曲、和声理论等课程。杜鸣心他们一群孩子虽然过着穿草鞋、吃稀饭的困苦生活,但是杜鸣心和小伙伴们的学习兴趣都很高涨,都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
 

本文标签

最新专题

更多相关

本站简介- 站内公告- 原创投稿-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手机访问- 举报入口
Copyright @ 2008-2018 乐器学习网 online services. Security support by yueqixuexi.com
举报信息框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