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奥伊斯特拉赫1908年9月30日生于黑海边上的港口城市敖德萨。他的父亲是个书商,业余喜欢拉拉小提琴,弹弹曼陀林以自娱;母亲是敖德萨歌剧院合唱队队员。在家庭的影响下,奥伊斯特拉赫从小就喜欢音乐。他听了妈妈唱的歌剧片段,常会模仿着哼上几句。他的音乐天份引起了以擅长教育儿童闻名的小提琴家斯托利亚尔斯基的注意。这位奥尔的弟子把他带到自己的班上学琴,这一年奥伊斯特拉赫才满5岁。
五岁开始学琴,先后获得全苏小提琴比赛一等奖、全苏表演家比赛会优胜、维尼亚夫斯基国际小提琴比赛二等奖、依萨伊国际小提琴比赛会优胜、维尼亚夫斯基国际小提琴比赛二等奖、依萨伊国孙小提琴比赛冠军等。演出节目几乎包括所有古典和现代最优秀的小提琴作品。具有惊人的表现力和精深的技巧,被誉为“莫斯科的帕格尼尼”,获得“苏联人民演员”称号和斯大林、列宁奖金。1939年起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他的学生中,有现已闻名于世的小提琴家伊·奥依斯特拉赫(其子)、维·皮卡依曾、斯尼特科夫斯基等。
1935年,他荣获全苏音乐演奏家比赛第一名。随后,他开始了向国际乐坛的进军。几个月后,他在华沙亨利·维尼亚夫斯基国际小提琴比赛上荣获第二名;1937年,他在布鲁塞尔伊萨伊国际小提琴比赛中击败来自21个国家的68名选手,荣登冠军宝座。
1928年,奥伊斯特拉赫移居莫斯科,得到莫斯特拉斯教授等音乐界著名人士的指点,艺业更上一层楼。30年代开始,他频繁到全苏各地巡回演出。1937年这次比赛评委之一的蒂博写道:"奥伊斯特拉赫的名字从今天起开始传遍全世界。世界各国都在盼望能够听到他的表演。"这次比赛的胜利不仅为奥伊斯特拉赫登上国际舞台铺平了道路,而且为他艺术风格的确立定下了方向。
奥伊斯特拉赫的演奏风格呈现出多样和逐渐演进的特点,宏大的气魄,巨大的音响,崇高的理想,真诚的感情,这些是他成熟期最具个性的标志。他的人情味使许多人觉得特别亲切,但也有人嫌其俗气。他的演奏特点通过自己大量的教学工作,对苏联、东欧甚至全世界的小提琴学者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中间好的一面不言自明,负面的后果也不容忽视。奥伊斯特拉赫开揉指忽冷忽热之肇端,即在同一个乐句中有些音符用揉指,有些音符不用揉指,两者没有中间的过度层次,也不是出于听觉或根据音乐的内在需要来使用。这种拉法跨越国界在当今许多年轻小提琴家身上相当普遍地存在。大卫·奥伊斯特拉赫由于本人修养高,能够把这点不足巧妙地掩饰过去,后继者却为此吃尽苦头。
1957年秋天,奥伊斯特拉赫来中国进行访问演出。在北京演奏了巴赫的a小调、莫扎特的A大调、贝多芬、布鲁赫的g小调和柴科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还有勃拉姆斯、弗朗克和普罗科菲耶夫的几首奏鸣曲,以及其他许多中、小型乐曲。这些演奏给中国人民带来极大的审美享受,许多观众至今还能回忆起奥伊斯特拉赫当年美妙的琴声.
作为苏联小提琴学派的领衔人物,他对20世纪弦乐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苏联许多优秀的小提琴作品是在他的辉煌的演奏启迪下产生的,米亚斯科夫斯基、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哈恰图良都把自己的杰作题献给他。在繁忙的演奏之余,他还担任大量教学任务,学生遍布天下,对培养新一代的小提琴人才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演奏影响所及,在今天许多人的演奏中还清晰可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