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资讯 > 乐坛纪事 >

1902年5月5日中国作曲家、戏剧家张寒晖诞生于河北定县

更新时间:2012-11-22    来源/发布:乐器学习网    作者/编辑:乐器爱好者

张寒晖(1902~1946),河北定县人(今河北省定州市)。1925年入北平国立艺专戏剧系,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在北平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4年回老家组织抗日救国会,同时从事小说和戏剧创作,为宣传抗日奔走呼号。1935年去西安,在东北军中宣传抗日。1937年再度深入农村,宣传抗日救国。1942年任陕甘宁边区文协秘书长,他创作的《松花江上》、《国民大生产》、《去当兵》等著名歌曲,曾在解放区和全国广为流传,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1946年3月11日,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张寒晖病逝。

主要作品

张寒晖的音乐创作以歌曲为主,共写有歌曲五十馀首及几个配合革命斗争的秧歌剧。他的作品,绝大多数由自己作词作曲,其代表作有《松花江上》、《去当兵》、《游击乐》,还有他用陇东民歌曲调又创作了著名的《军民大生产》,这首久唱不衰歌曲后来也被收入到大型革命舞蹈史诗《东方红》中。[color=red]有谁会想到为中国人民写出了许多首优秀歌曲的张寒晖,始终没有专门学过音乐,也没有专门从事过音乐创作[/color]。他是为了革命斗争的需要而创作,为了表达人民群众的愿望而创作的。他虽然早已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松花江上》和《边区十唱》等优秀歌曲却永远留在了我们的生活中。张寒晖的作品传世经过,也比较曲折。由于他英年早逝,而且他一直在陕西、河北等地从事中学教育工作与革命工作,与三、四十年代上海的文艺界主流素无来往,声名不显。据2005年8月31日《人民日报 海外版》第七版他的学生胡锦锡的回忆文章《我为张寒晖保存手抄本》:   1938年的深秋季节,因创作歌曲《松花江上》一举成名的张寒晖老师,时任在西安的东北竞存中学教务主任。其时,日寇已侵占山西风陵渡,又炮击西潼关,还不断派飞机轰炸西安。这所惨淡经营了两年多的东北流亡子弟学校,在西安难以支撑下去了,张寒晖和著名人民教育家车向忱校长一起,带领数百名无家可归的东北孩子,将学校迁到我的家乡凤翔。张寒晖在凤翔东北竞存中学一边教学,一边组织师生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并继续发挥他的音乐特长,创作了一首又一首抗日爱国歌曲。1941年,张寒晖奉中共陕西省委的指示,离开竞存中学到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工作。不久,他被调往延安,担任陕甘宁边区文协秘书长。我清楚地记得,张寒晖老师1941年8月调离竞存中学前夕,把自己那几年创作的30多首抗战歌曲,亲笔抄写在一个质地为道林纸的精装硬面大账簿上。张老师的爱国心血,全部凝聚在这本歌曲集的字里行间。他怕北上途中携带这个本子遇到敌人搜查会有麻烦,就把这个手抄本亲手交给了我,让我替他妥为保存。我当时虽是竞存中学一名学生,但张寒晖老师知道我是1937年参加革命的中共地下党员。接受任务以后,我将手抄本很快转移到离县城15公里以外的横水乡下,珍藏在我家厦房木板楼上的一个隐秘之处。新中国成立前夕,我随西北野战军参加解放、接管兰州的工作。完成任务后,我返回陕西参加煤炭开发建设工作。大约1951年前后,我将自己保存10年的张寒晖歌曲集手抄本,交给了我在竞存中学的一位地下党同学王汶石,斯人此时已是陕西文艺界的著名作家。后来,张寒晖老师的家乡河北省定县修建“张寒晖纪念馆”时,王汶石征得我的同意和支持,把手抄本交给纪念馆,供人们瞻仰学习。张寒晖老师生前从未编印过他的歌曲集,值得欣慰的是,1956年在纪念张寒晖同志逝世十周年时,以我15年前保存的手抄本为基础,正式出版发行了《张寒晖歌曲集》,收录了他抗战时期创作的歌曲37首。

生平简介   

短暂而伟大的一生   

1902年5月5日,张寒晖出生于河北省定州西建阳村。1925年加人中国共产党。经过艰难的求学历程,1929年,张寒晖成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戏剧系第一届毕业生。1936年夏,张寒晖受党的派遣,到西安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应聘为陕西省立西安二中(即今陕西师大附中)教师。在我校工作的两年中,张寒晖老师创作了《松花江上》《去当兵》《游击乐》等20多首抗战歌曲。1938年7月,由于西安形势变化,张寒晖被迫离开我校,到凤翔县东北竞存中学任教。1941年张寒晖到达陕甘宁边区,担任了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秘书长、总支组织委员等职。1942年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随后领导边区文化协会的大生产运动。1946年3月11日,张寒晖不幸病逝于延安,享年44岁。张寒晖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十几部戏剧和小说,创作了70多首歌曲,绝大多数是既作词又谱曲的,其中著名的、广为流传的歌曲有《松花江上》《去当兵》《游击乐》和《军民大生产》等。张寒晖的歌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民族风格和创新精神。张寒晖是中国20世纪当之无愧的、杰出的人民音乐家。   

开始创作抗战歌曲   

20世纪30年代,正值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反动派实施反共政策,人民生活困苦,民族命运危急之时,张寒晖来到当时位于西安市北大街的我校——原陕西省立西安二中开展工作。 1936年8月开学后,张寒晖担任了初中一年级的国文课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他也抽时间教学生唱《毕业歌》《大路歌》《义勇军进行曲》等歌曲。10月,学校教务主任刘尚达老师(共产党员,张寒晖的大学同学)组织了学生课余剧团,聘请张寒晖作导演。学生剧团排演的第一出戏是三幕爱国童话剧《鸟国》。《鸟国》的成功演出激发了张寒晖老师的灵感,开始了抗战歌曲的创作。   

一曲哀歌动地天   

在校任教时,张寒晖老师常拿出自己的工资,资助班里的贫困学生,向这些学生送纸送笔。张老师常常和班里东北籍学生谈心,到他们家中访问,了解他们的苦难和思乡感情。这也为没有去过东北的张寒晖创作《松花江上》打下了基础。张老师无法排解对东北同胞境遇的同情和国土沦陷的悲伤,他以笔作枪,要用一首凄婉的歌曲来缅怀在铁蹄下遭受凌辱、流离失所的东北人民。1936年初冬,张寒晖老师创作了永留中华史册的《松花江上》:   ……九·一八!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脱离了我的家乡,   抛弃那无尽的宝藏.   流浪!流浪!   整日价在关内流浪!   哪年,哪月,   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   哪年,哪月,   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   爹娘啊!爹娘啊!   什么时候才能够欢聚一堂?!”   张寒晖老师首先教会自己班上的学生唱《松花江上》,接着全校学生也学会了。我校学生又把《松花江上》传到了社会上。同一时期,东北军的地下党组织也得到《松花江上》歌谱,很快向东北军官兵传播这首歌。 1936年11月一12月,西安事变爆发前后,西安全城到处可以听到《松花江上》的歌声。12月9日,西安学生集会,纪念“一二·九”运动一周年。会后学生在西安城里举行游行,然后要步行到临潼向蒋介石请愿。在西安东郊十里铺灞桥桥头,张学良将军劝阻学生返回。数千学生齐唱《松花江上》。张学良将军热泪盈眶,向大家保证:“一个礼拜以内,我用行动回答大家!”三天以后,张学良将军和杨虎城将军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1937年2月,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在解决西安事变过程中,曾指挥东北军青年军官齐唱《松花江上》。“打回老家,驱逐日寇”成为东北军爱国官兵的共识。1937年12月,周恩来在武汉大学演讲《现阶段青年运动的性质和任务》中指出:“战争了,我们再不能安心求学了……成千上万的青年人无家可归,无学可求,尤其是东北的青年朋友,一再地飘泊流浪,一再地尝受人世间的惨痛。一支名叫《松花江上》的歌曲,真使伤心的人断肠。”(《周恩来选集》二册)   

创作抗日歌曲的高潮   

张寒晖老师在我校工作的1936年一1938年间,正值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时期,也是他创作抗战歌曲的一个高潮时期。20多首歌曲在他的笔下诞生。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发生,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开始。张寒晖老师组织学生听形势报告,讨论抗战与学生的责任,引导提高学生的觉悟。张寒晖老师以饱满的热情作词谱曲,创作了一大批抗日歌曲,如《抗日军进行曲》《去当兵》《回答<;松花江上>;》《夯歌 (一)》《游击乐》等,同时他又带领学生剧团到陕南和关中东部进行巡回演出,宣传抗日。 1937年冬季,按党的指示,在我校校长江隆基(共产党员,教育家)和训育员董学源(陕西省委西安学校工委书记)等人领导下,张寒晖组织我校学生,又邀请西安女中、西安女师各一名女生成立了20人的“斧头剧团”,排练《松花江上》《流亡曲》《在酒楼上》等节目。12月,在张老师带领下,斧头剧团到陕南汉中、城固、西乡城乡演出,以发动群众。在陕南,张寒晖创作了《去当兵》《夯歌(一)》等歌曲。 《松花江上》诞生以后,有人说“松花江上写得太悲伤,哭哭啼啼的”。张寒晖表示,一定要再写一首歌,来回答松花江上。1938年春,张寒晖在关中东部宣传时,创作了《干吗要悲伤》(又名《回答<;松花江上>;》)。张寒晖老师的歌曲很快在黄河上下,大江南北的抗日部队、学校、工厂、农村里传唱。张寒晖的歌曲是号角,是战鼓,激励着中华民族的斗志;张寒晖的歌曲是枪炮,是弹药,增强着中华民族的力量:张寒晖的歌曲又是期望和勉励,鼓舞着我们学校的师生不断前进!   

继续创作抗日歌曲   

1938年夏季,西安形势开始恶化。日本飞机已多次轰炸西安城。国民党政府下令解散了西安13个抗日救亡团体。我校江隆基校长被教育厅解聘,一批进步学生被开除,一批地下党员和进步教师张寒晖、田克恭、余海波、郑竹逸、艾稚青等被解聘。7月初,张老师被迫离开渴望得到他继续教诲的我校学子。以民族利益为己任的张寒晖老师随后在关中西部的凤翔县竞存中学任教,1941年回到陕甘宁边区。8年里又创作了40多首歌曲。到延安以后,张寒晖聆听了毛泽东主席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参加了整风运动,领导边区文化协会的大生产运动。4年中,张寒晖老师积累了大量素材。1945年,张寒晖厚积薄发,创作了不朽的《军民大生产》(又名《边区十唱》)。还创作了秧歌剧《从心里看人》和《太平车》、大曲子剧《争取俘虏》的全部歌词并配曲。在创作《军民大生产》时,张寒晖利用了陇东民歌曲调,编写了10段歌词。   

人民永远的怀念   

1946年3月11日,人民音乐家张寒晖因重感冒转为肺水肿无药而治逝世。张老师的遗体安葬于延安文化山上。陕甘宁边区文协主席柯仲平朗诵了悼念张寒晖的诗句:“文化山头葬寒晖”一把土来一把泪。你在这里开过花,这里把你来安葬……”张寒晖走了,但他的歌曲在中国人民心中永存。1964年,中国排演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时,周恩来总理亲自选定了张寒晖的两首歌曲《松花江上》和《军民大生产》。1982年,在张寒晖的老家河北,人们举行歌曲演唱会,纪念张寒晖诞辰80周年。1987年,延安市政府、张寒晖的亲属、同志和学生为人民艺术家张寒晖重立墓碑。1993年6月5日,歌曲《松花江上》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被评为20世纪华人经典音乐。2002年,在张寒晖老师诞辰100周年时,陕西师大附中2000余名师生再度唱响《松花江上》。2005年7月一8月,正值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陕西新闻媒体《阳光报》《三秦都市报》《华商报》《西安晚报》先后有长篇报道,从不同角度介绍了张寒晖和《松花江上》。陕西电视台在9月3日的《今日点击》里,播放了《<;松花江上>;由西安唱响》专题节目。2005年8月,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栏目制作了纪念抗战特别节目《使命——伟大作品的背后》,第一个介绍的就是《松花江上》和张寒晖。9月2日,中央宣传部、文化部、广电部等单位联合举办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大型文艺演出《为了正义和胜利》,序幕中选的唯一的歌曲是《松花江上》,第三幕又选了张寒晖的《去当兵》。张寒晖为中华民族反抗日本帝国主义斗争的历史及陕西人民抗战历史增添了光彩夺目的篇章。张寒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我们陕西师大附中的骄傲。每当唱起《松花江上》,唱起《去当兵》,唱起《军民大生产》时,人们都会想到歌曲的作者——人民音乐家张寒晖。[2]60多年来,陕西师大附中的师生们一直深深怀念自己的好老师——张寒晖,他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遗产——忠于祖国、忠诚教育、热爱学生、勇于奉献、勤于创造——我们将永远铭记在心,永远珍惜!

 

 

 

本文标签

最新专题

更多相关

本站简介- 站内公告- 原创投稿-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手机访问- 举报入口
Copyright @ 2008-2018 乐器学习网 online services. Security support by yueqixuexi.com
举报信息框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