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剧院:“独步天下”彼德·鲁塞尔钢琴独奏音乐会
2018国际钢琴系列:“独步天下”彼德·鲁塞尔钢琴独奏音乐会 【开票】
演出时间:2018.07.08
演出剧场:音乐厅
演出时长:待定
日期/场次:2018.07.08 周日 19:30
演出介绍 艺术家 曲目 购票说明 这是一场分量厚重的音乐会,曲目分别为海顿、舒伯特和贝多芬的最后一首钢琴奏鸣曲。三位大师虽个性迥异,但末首钢琴奏鸣曲显示出来的晚期风格却有异曲同工之妙。何为晚期风格?是包容与接纳的丰富多样,是毫不妥协的踽踽独行,是大繁至简的天真淳朴。
海顿《第62奏鸣曲》(Hob.XVI/52)
海顿的最后一首钢琴奏鸣曲,作于1794年旅居伦敦期间,这是海顿所有钢琴奏鸣曲中构思最宏大的一部,快板-柔板-急板形成三乐章套曲, Eb大调—E大调—Eb大调的远关系调性布局,呈现出对于古典和声规范的超越。
第一乐章为奏鸣曲式快板,具有典型的海顿风格——素材蕴含丰富的主题,繁复多变的节奏,朝气蓬勃、明朗热情的气质,穿插其中的幽默戏谑情调……而主部主题的强有力和弦齐奏,犹如交响乐队的淳厚音效,各主题出场的人物角色化倾向,及贯穿全曲的坚毅刚强性格,则显现出作品的交响化、戏剧性和英雄性格。
第二乐章为复三部曲式柔板,沉静抒情的歌唱旋律,点缀些许音阶华彩,类似声乐“浪漫曲”形式,中部转向e小调,悲剧性和喜剧性的因素兼具,富于浪漫主义激情。
第三乐章有着民间舞曲的纯朴,但更具强烈的谐谑性,同音反复的敲击声音型、疾驰的音阶上下行、突如其来的停顿中止和幽默欢快的情调,在乐章中无所不在,造就一个精力充沛、活跃欢腾的总结性乐章,以紧凑的奏鸣曲式写作,为海顿钢琴奏鸣曲画上了完满的句号。
舒伯特《Bb大调钢琴奏鸣曲》(D960)
《Bb大调钢琴奏鸣曲》(D960)作于1828年9月,距舒伯特离世仅几周(舒伯特于11月19日撒手人寰),是舒伯特的天鹅之歌。
第一乐章为适度的中板,奏鸣曲式。主部与副部主题恰如艺术歌曲,各自独立和谐地吟哦着,主部沉思、静穆、凄美,第一副部激动不安,第二副部愉悦轻盈,它们突破了古典奏鸣曲式的调性布局,以Bb大调、f#小调和F大调对望映衬。期间常侵入一个颤音和半音下行的音型,仿佛来自地狱的死神之声。副部近似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暴风雨”的主题音型,展开部中Bb-A-c#-B(“B-A-C-H”巴赫动机)的调性布局,是向两位先辈的致意。
第二乐章建立在黯淡的c#小调上,旋律以叹息音调起始,直至恸哭,表达了绝望的情感,此乐章的基调与《冬之旅》十分接近。
第三乐章一改前两乐章的阴郁悲伤,音乐似小精灵舞蹈般轻妙灵动,仿若青春少年的神采飞扬和无忧无虑。
第四乐章是庞大的快板终曲,其丰富多样的表现力绝不亚于一个交响曲的末乐章。它所表现的情感是多方面的,既有戏谑幽默和舞蹈律动,也有歌唱抒情和喜悦激动,也融入些微伤感惆怅。乐曲由此包含了多种体裁倾向,以谐谑曲为核心,兼有舞曲、即兴曲、幻想曲、夜曲、进行曲的体裁特性。乐章的总基调是乐观积极的、生气勃勃的,结尾以不可遏制的热情转化为英雄进行曲,以贝多芬的方式走向终点。这是作曲家临终的一阙生命恋歌。
贝多芬《c小调奏鸣曲》(op.111)
贝多芬的第32首钢琴奏鸣曲《c小调奏鸣曲》(op.111)创作于1819-1822年间,是作曲家创作艺术和个人信念的一座丰碑。作品仅两个乐章,第一乐章为“庄严—热情的快板”,c小调;第二乐章是以“极简且如歌的柔板”写作的小咏叹调,C大调。两个乐章以截然不同的音响感知和形象塑造,诠释出贝多芬式的英雄世界的两极。
第一乐章,以c小调和极端不协和的减七和弦,象征了苦难的尘世。主部主题——c小调主和弦分解紧接着上行减七和弦,同时它也是贯穿模仿于各声部的赋格主题——双手齐奏,从低音区渐至高音区,斩钉截铁,带着花岗岩般的冷峻和威严,警醒世人;副部主题是一支Ab大调的田园性质的抒情旋律,虽仅有几小节,但如同“一束柔和而短暂的阳光,照亮黑暗暴虐的天空”,它重现于再现部时,径直走向C大调——第二乐章的调性。
第二乐章是一首C大调的变奏曲,包含主题与五个变奏。整个乐章的基调是宁静、和缓、深沉的,从最简朴的乐思陈述开始,通过节奏缩减的手法,逐渐加密织体,最终走向音乐力量的极致。
主题是颂歌般的虔敬音调,沉思静穆,以第一乐章主部主题的下行四度构成“叮—哒哒”的动机,9/16节拍。
第一变奏和第二变奏从9/16节拍转向6/16,第三变奏则进一步缩减为12/32,
大量附点、切分节奏及富含激情的摇摆韵律,甚至有爵士乐的风格。第四变奏由低音区呓语般的颤音和高音区的阿拉伯花纹音型构成,好似被催眠的梦境景象。
第五变奏以细密的32分音符和三重织体的律动,描绘了英雄是如何从尽享欢畅的俗世乐趣,进阶到宽广的人类大爱。结尾持续的长颤音,悬置了时间的流动,将英雄带到了广袤的浩瀚星空,抵达超凡脱俗的极乐世界。
这部伟大的作品,是作曲家哲学深度的体现,斗争与和平、尘世与彼岸、轮回与超脱的二元性在音乐中被完美地修辞。作曲家以此种方式,回顾人生,告别人间,它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审美,直抵道德伦理的最高境界。
艺术家 彼得·鲁塞尔
彼得·鲁塞尔出生于德累斯顿的一个音乐世家,父亲是一名指挥及歌唱家,六岁时就开始学习钢琴。他曾就读于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师从于德米特里·巴什基洛夫以及列夫·奥博林。在莫斯科求学过程中他成为了莫斯科柴科夫斯基大赛和蒙特利尔国际音乐比赛的第一位德国籍获奖者。与此同时他也开始了他的国际演出事业,并迅速蜚声于国际。
他在国际知名音乐节,如德累斯顿音乐节,萨尔茨堡音乐节,布拉格之春音乐节,拉罗克当泰隆钢琴音乐节,爱丁堡音乐节,伦敦逍遥音乐节,珀斯音乐节,好莱坞露天剧场以及香港音乐节上的优异表现使得他受到了观众和媒体的热烈欢迎。
多年来彼得·鲁塞尔一直是包括纽约爱乐乐团、洛杉矶爱乐乐团、蒙特利尔交响乐团、多伦多交响乐团、巴尔的摩交响乐团、底特律交响乐团、佛罗里达管弦乐团,爱乐乐团、英国皇家爱乐乐团、柏林爱乐乐团、柏林德意志交响乐团、德累斯顿国立交响乐团、德累斯顿爱乐乐团、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莱比锡中德广播交响乐团、萨尔茨堡莫扎特管弦乐团、瑞士伯尔尼交响乐团、韩国KBS交响乐团、台湾爱乐乐团、纪尾井音乐厅室内管弦乐团、新日本爱乐交响乐团、里斯本古本江管弦乐团以及荷兰爱乐乐团在内的客座钢琴独奏家。
此外,与他合作过的指挥大师有赫尔伯特·布隆斯泰特,安德烈·博列科,夏尔·迪图瓦,弗拉基米尔·费多谢耶夫,加布里埃尔·费尔茨,克劳斯·彼得·弗洛尔,哈特穆特·韩亨,贝纳德·海丁克,丹尼尔·哈丁,根特·赫比希,马雷克·亚诺夫斯基,鲁道夫·肯普,迪米特里·契达申科,基里尔·孔德拉辛,库特·马祖尔,库特·桑德林,史蒂芬·桑德林,霍斯特·施泰因,尤里·特米卡诺夫,克劳斯·腾斯泰德以及瓦尔特。魏勒。
其中,他与库特·马祖尔及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合作超过两百余次,在世界各地均有演出。他在纽约爱乐乐团建立150周年纪念音乐会上演奏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也正是受了库特·马祖尔的邀请。
彼得·鲁塞尔与EMI、capriccio、Ars Vivendi、柏林古典等唱片公司录制了海量的唱片,如与赫尔伯特·布隆斯泰特指挥的德累斯顿国立交响乐团合作录制韦伯的钢琴协奏曲、与库特·马祖尔指挥的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合作录制的舒曼、还分别与库特·桑德林以及克劳斯·彼得·弗洛尔指挥的柏林交响乐团(现称柏林音乐厅交响乐团)合作录制拉赫玛尼诺夫和贝多芬。此外他还录制了勃拉姆斯作品的独奏唱片,还与不同重奏组合录制了大量室内乐作品。
自2011年起的四年时间里,彼得·鲁塞尔在日本、德国和瑞士等国举办了贝多芬全套32首钢琴奏鸣曲的独奏音乐会,并在布拉格之春音乐节上广受好评。在日本与King Records唱片公司录制了这套32首奏鸣曲的唱片。
在与库特·桑德林指挥的纽约爱乐乐团以及洛杉矶爱乐乐团的多达五十余次的合作里,彼得·鲁塞尔完成了全套拉赫玛尼诺夫钢琴协奏曲的录制。
乐评网站Flying Inkpot评论这套录音为:“这或许是目前为止最伟大的并且最令人满意的拉赫玛尼诺夫钢琴协奏曲的录音。”
2001年9月9日,彼得·鲁塞尔与指挥大师库特·桑德林合作了该指挥的最后一场音乐会,仅在数月之后这名伟大的指挥就永久的告别了指挥台。
2012年9月,彼得·鲁塞尔在纪念库特·桑德林诞辰100周年的纪念音乐会上作为第一个演出曲目与伊万·费舍尔指挥的柏林音乐厅乐团合作演奏了莫扎特的降E大调钢琴协奏曲,KV482。
2015年彼得·鲁塞尔再次受到纪尾井音乐厅室内管弦乐团及德累斯顿音乐节的演出邀请,此外他也再次应日本NHK交响乐团的邀请于2016年5月赴美国演出。
因其持续不断的且始终保持高水准的音乐会,彼得·鲁塞尔被授予“2009年联邦州首府德累斯顿艺术奖”。同时他也是萨克森州艺术学院的正式成员。
2016年,彼得·鲁塞尔因其杰出表现以及莫扎特钢琴作品的唱片录制而被萨克森莫扎特协会授予莫扎特奖。
曲目
降E大调钢琴奏鸣曲Hob.XVI,No.52 约瑟夫·海顿 曲
C小调钢琴奏鸣曲 Op.111 贝多芬 曲
——中场休息——
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 D.960 弗朗兹·舒伯特 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