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岫岩,鼓乐是以唢呐为主奏乐器,加打击乐器组成的器乐合奏方式,以吹为主,吹打并重交融而成。由于它演奏起来气势恢弘,气氛热烈,而且声音洪亮、穿透力强,能够在较大范围内营造强烈的氛围,且音色优美、音调变化多端,善于表现喜怒哀乐等多种情感。因此,在隆重热闹的场面,诸如古代战争冲锋时的鼓角争鸣、新皇登基、迎宾、庆典、祭祀等情况下演奏,以鼓舞士气、营造气氛。
据介绍,岫岩民间鼓乐大约自清朝时期就已传入,距今已有二百年的历史。岫岩民间鼓乐曲目丰富、技艺多样、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东北风格:粗犷豪放,高亢激扬。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岫岩民间鼓乐有自己独特的曲谱,什么曲目在“白事”中演奏,什么曲目用在“红事”上,都有严格规矩。
据记载,解放前,县内有两家鼓乐坊,而乡下鼓乐帮很多,突出的是洋河乡的王攀芝,龙潭乡的刘景才,石灰窑乡的贾克庭,韭菜乡的方庭洞,此四人的乐坊各占据岫岩境内东、南、西、北四方。
然而,文革时期,很多从事鼓乐的艺人不得不放弃一生所学,解散乐坊,焚烧乐谱,使大量珍贵的老乐谱失传。拨乱反正后,岫岩鼓乐得以复苏。不过随着老艺人的相继故去,很多老曲子都已失传。老艺人教徒弟曲谱和技艺主要是以口传心记的方式来进行,所以需要进行全面的挖掘、调查、整理。自开展抢救保护文化遗产工作以来,岫岩文化馆做了大量的工作,为民间鼓乐的艺术不再丢失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据岫岩文化馆馆长乔晓伟介绍,目前,在岫岩民间,能够很好地一脉相承至今、班子健全完善、保存传统曲目较多、功底较深的只剩下极个别鼓乐班。乔馆长表示,在抢救的路上,必须和时间赛跑,让岫岩民间鼓乐这一“传递了古老的音乐信息”和“独具地方特色”的珍贵遗产得到有效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