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卡利那笛
奥卡利那笛(又称洋埙),美国人称为甜番薯,在台湾被通称为陶笛,中国内地也沿用台湾叫法,通称为陶笛。日本则又称为土笛。在西洋的音乐上被归为长笛类乐器,特别的是大部分的长笛类乐器是管状的,而奥卡利那笛球状或蛋形的。它的发声上虽然也是属于边棱音乐器,但不像其他长笛类是开管式,它是一种闭管式的乐器。
陶制笛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4世纪的远古时代文明,当时,笛子指孔较少,只能吹3、4个音阶,形状为壶形,只单纯吹气的居多。
据说在19世纪中叶以后陶制笛开始被现在的奥卡利那笛所取代。奥卡利那笛的原型诞生于北意大利一个名不经传的小镇上。其名字据说来源于形状,为意大利语的 “小天鹅”一语。它被第罗尔地方的吟游诗人们传播到了整个欧洲。质朴、亲切又饱含深邃美感的奥卡利那笛音倾倒万人,迅速由欧洲普及到了全世界。
然而盛行一时的奥卡利那笛音,在几乎没有被日本国内知晓之前就销声匿迹了。可以说正是因为1985年宗次郎负责NHK节目《大黄河》的音乐,才使得它的音色在日本全国传播起来。现在,日本国内的奥卡利那笛音爱好者人数不断增多,如果说他们大部分是因为宗次郎的音色开始的一点都不为过。
现在宗次郎使用的奥卡利那笛都是他本人亲自制作的。从制作模型、到和泥、窑焙烧,虽然一窑能烧制100支左右,但真正能用的也只有3、4支而已。
这就是如此地追求符合自己曲目的、只属于自己音色的宗次郎制奥卡利那笛,一个真正的音乐人。
为什么陶笛(中国俗称)叫奥卡利那笛,还要归于他的英文名叫“ocarina”,话说意大利北部有一个人喜欢将面包烤成一些玩具。有一天,他烤制出一种想小鹅形状的玩具,而意大利语中"小鹅"音译为“ocarina”,及奥卡那笛。1860年在意大利成立了第一个开始制作陶笛的工厂。他们对陶笛进行改造,现在看到的十孔陶笛就是在那以后出现的。第一、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陶笛小、易吹奏,为鼓舞士气,美军军队中开始流行这种乐器。
中国陶笛发展状况
近年来陶笛在中国国内盛行,越来越的人们也加入到陶笛的浪潮中,而我国也涌现了大批投身陶笛事业的艺术家(如周子雷、游学志)一些陶笛生产厂家(如世界上最大的陶笛工厂风雅陶笛)、还有一些陶笛网站、论坛为笛有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交流平台。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陶笛艺术委员会(简称中国陶笛艺术委员会)是隶属于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的全国性专业学术社团。本会是由致力于中国陶笛演奏、教学、研究、制作和推广的工作者组成的专业学术团体。本会宗旨是:以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为己任,以提高国民音乐文化素养为目标,以学校和社区教育为中心,全方位促进国内国际陶笛艺术交流为重点,致力于中国陶笛的演奏、教学、研究、制作和推广活动。中国陶笛艺术委员会于2010年5月经文化部和民政部批准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