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主页 > 学五线谱 > 五线谱基础 >

音理知识基础:调和调式

更新时间:2013-03-12    来源/发布:乐器学习网    作者/编辑:乐器学习

  1.调的概念

  “调”的狭义概念就是音乐的高度,更准确地说,是主音的音高。当我们说某一首歌是“A调”时,意思往往是do=A。任何一个音都可以成为调式的主音,所以,这个意义上的“调”有12 个,但由于等音的关系,共有个17 个调名:C 调,升C(降D)调, D 调,升D(降E)调,E 调,F 调,升F(降G)调,G 调,升G(降A)调, A 调,升A(降B)调,B 调。

  广义地讲,“调”还包含调性、调式的概念,也就是说,一首乐曲在调高和音阶组织方面的所有因素都被这一个字概括起来。比如说“转调”,既可能是改变了音高,也可能是只改变了调式,还可能是两者都被改变。

  在不太严谨的非专业语言中,“调”字的含义更加广泛。例如:中国民间歌曲和乐曲常用这个字来作标题,象“开花调”、“紫竹调”、“爬山调”,这里的调是“曲调”的意思;欧洲歌剧中的“咏叹调”、“宣叙调”则是对于体裁(或者风格)的说明。这一类的说法不在我们这本书的讨论范围之内。

  2.调式的概念

  调式是由一个主音统辖几个音构成的固定音群组织。我们可以试一试:随便找一首歌,将其中出现的音一一记下来,删除重复的音,就会发现一共只有七个(或者六个、五个)音。反复哼唱这段旋律,还会发现在这七个音中有一个音起“领袖”作用,其它的音都有向它靠拢的趋势,这就是主音。例如,将《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作为分析对象,其中出现过的音(按照在歌中出现的顺序,并且删除了重复的音)是:do,so,mi,re,la,si,fa,共七个音。不管这首歌有多么长,也不管某一个音重复使用了多少次,我们可以断定不会有第八个音出现。在这首歌中,开始的音是 do,结束的音也是do,因此,毫无疑问它就是主音。这样,知道了谁是主音,也知道了调式中包含哪几个音,就已经懂得了这种调式,所差的就是给它一个名称。

  将这几个音从主音开始依次向上排列,直到高一个八度的主音为止,就构成了“音阶”。可以说,音阶是调式的逻辑归纳,而调式是音阶的实际运用,这两个概念一表一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音阶有时又被称作“调式音阶”,其实是一回事情,而且也没有必要,因为不存在没有调式的音阶。

  调式的基础是主音的稳定性,如果没有这一点,即丧失了调式中心,调式也就不存在了。一首乐曲(或乐曲中的一个完整段落)通常总是结束在主音上,这是判别调式的最简单的办法。

  音阶中的每一个音叫做一个“音级”。习惯上用罗马数字Ⅰ、Ⅱ、Ⅲ、Ⅳ、Ⅴ、Ⅵ、Ⅶ来代表调式中的各音级,Ⅰ代表主音。

  在一个调式(也可以说某一个音阶)中,全音和半音的间隔(即调式内部的音程结构)是不能改变的,如果用变化音记号改变这种关系,就会产生另一种调式。下面,我们用C大调音阶为例,看一看调式的结构(谱例中的弧线表示半音):■

  在这个调式中,音程的序列是“全—全—半—全—全—全—半”,不管主音是哪一个音,只要以这个音做do,其余各音就必须符合这样的序列。如果不符合,就必须用变化音记号加以调整,直到各音之间的关系与调式的音程结构一致为止。假如现在将上面音阶中的Ⅲ级、Ⅵ级、Ⅶ级音降低半音,使得音程序列变成“全—半—全—全—半—全—全”,会是什么结果呢?在钢琴上弹一下这个音阶,就会发现,唱名变成了la,si,do,re,mi,fa,so,la:■

  在上面的两个例子中,主音的位置并没有改变,只改变了调式内部的音程结构,这说明了调式的两个基本概念:1,必须确立主音的地位;2.音阶中各音的相互关系是固定的,一旦改变,就不再是原来的调式了。#p#分页标题#e#

  最常见的调式是由七个音构成的,因此叫做“七声调式”或“七声音阶”。除此以外,还有“五声调式”(五声音阶)、“六声调式”(六声音阶)和“四声调式”(四声音阶)。如果不加说明的话,下面提到音阶时都指七声音阶。

  3.音阶中各音的名称和地位

  音阶中的每个音都有一个专用的名字。这个名字既不是用字母表示的音名,也不是用do、re、mi表示的唱名,而是专门用来说明某个音在调式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名称。调式中的各音都是围绕主音运行的,所以,这些名称的命名依据是每个音与主音之间的关系:

  Ⅰ主音
  Ⅱ上主音主音的上方二度
  Ⅲ中音主音和属音的中间
  Ⅳ下属音主音的下方五度
  Ⅴ属音主音的上方五度
  Ⅵ下中音主音和下属音的中间
  Ⅶ导音主音的下方二度(多为小二度)

  在这七个音级中,属音和下属音具有特别的意义。它们从上、下两个方向加强主音的地位、使调式更为明确、稳固。在和声学方面也是如此,建立在这两个音上的“属和弦”和“下属和弦”是最重要的和弦(主和弦自不必言),它们是调性的明显特征。

  4.大调式和小调式

  大调式和小调式也可以称作大音阶和小音阶,其中的原因在上面已经讲过了。调式的种类很多,但应用最广的是这两种。尤其是自然大音阶,几乎在世界各民族都能找到。自18 世纪以来,大小调式体系是欧洲音乐理论的核心,影响之大是无与伦比的。

  自然大音阶由七个音组成,其音程间隔为全—全—半—全—全—全—半的基础是七个自然音级,而七个自然音级是建立在五度相生的基础上的。我们可以随意以一个音为主音,按纯五度的关系向上、下两个方向寻找其它的音,比如从C开始,会得出F←(C)→G→D→A→E→B。将这七个音由主音开始向上排列,正好是自然大音阶 do,re,mi,fa,so,la,si。假定以G为主音,可以得出C←(G)→D→A→E→B→#F,排列成音阶的样式就是G—A—B—C—D—E—#F,其唱名仍然是do,re,mi,fa,so,la,si。可见,同样的音程结构可以在任何音高上实现;换言之,只要附合这样的音程结构,就是这一种调式,不论其音名是什么。

  在大调式中,第Ⅰ、Ⅲ、Ⅴ级音(即do、mi、so)是稳定音,其中又以Ⅰ级(主音)最为稳定,Ⅲ级和Ⅴ级音次之。调式中的其余各音是不稳定音,在音乐的进行中,不稳定音有向稳定音进行的倾向。最不稳定的是Ⅳ级和Ⅶ级,即fa和si;由于mi—fa之间、si—do之间是半音,而mi和do是稳定音级,所以fa进行到mi的倾向十分明显,si进行到do的倾向则更强烈一些。这种由不稳定到稳定的进行叫做“解决”。

  自然大调式中的三个主要和弦,主和弦、属和弦和下属和弦都是大三和弦,这使它带有明朗、刚健的色彩。

  除了自然大调式以外,还有“和声大调式”和“旋律大调式”。这两种调式具有大调式的基本特点,但又与自然大调式的结构有所区别。和声大调式的音阶是在自然大音阶的基础上降低Ⅵ级音,结构为全—全—半—全—半—增—半。在Ⅵ级和Ⅶ级之间形成的增二度音程是和声大调式的特征。旋律大调式有些特别,它在上行时与自然大调式完全一样,下行时却降低Ⅵ、Ⅶ两个音级。下面是三种大调式的音阶,顺序是1,自然大调式:2,和声大调式:3,旋律大调式(均以C为主音):■

  同大调式一样,小调式也有“自然小调式”、“和声小调式”、“旋律小调式”三种。#p#分页标题#e#

  自然小调式是直接从自然大调式转化而来的,也是由七个自然音级组成,只是用la做主音,即la,si,do,re,mi,fa,so,la。其音程结构为全—半—全—全—半—全—全。小调式的第Ⅰ、Ⅲ、Ⅴ级音(即la、do、mi)也是调式中的稳定音级,但是,它的三个主要和弦(主和弦、属和弦、下属和弦)都是小三和弦,这使得它带有柔和、暗淡的色彩。此外,由于自然小调式的Ⅶ级音到主音不是半音关系,所以不具有导音的强烈倾向性。

  和声小调式是在自然小音阶的基础上升高Ⅶ级音形成的,音程结构为全—半—全—全—半—增—半,用唱名来说就是la、si、do、re、mi、fa、#so、la。这样等于是“制造”了一个导音,加强了调式的推动力。不过,在Ⅵ级和Ⅶ级之间的增二度很别扭,既不好唱,也不好听。为了避免这个不利因素,在作曲时通常不使这两个音连续进行。和声小调式是一种广泛使用的调式,在欧洲传统音乐中它的使用频率超过自然小调式。

  旋律小调式的音阶在下行时同自然小调式完全一样,上行时则将Ⅵ级音和Ⅶ级音都升高。其目的是既保留导音的推动力,由避免出现增二度音程。下面是以A为主音的三种小调式的音阶,顺序为:1,自然小调式;2,和声小调式;3,旋律小调式:■

  将自然大调式和自然小调式的结构比较一下,可以得出一些很有意思的结论。在自然大调式的基础上降低Ⅲ级、Ⅵ级和Ⅶ级音,就变成了自然小调式;反之,将自然小调式的Ⅲ级、Ⅵ级和Ⅶ级音升高就会变成自然大调式。这说明这三个音对于大调、小调之间不同的调式色彩起主要作用,也就是说,一旦改变了这三个音,就等于是让另一种调式色彩渗透进来。例如,和声大调式是降低了自然大调式的Ⅵ级音而来的,这就使它多少渗入了一些小调的色彩。旋律大调式不仅降低了Ⅵ级音,同时还降低Ⅶ级音,实际上已经成为介乎大、小调之间的“混血儿”。但是,Ⅲ级音无论如何不能改变,因为这个音一旦改变的话,就彻底地成为另一种调式、而不仅是被渗透了。归纳起来讲,大调式的Ⅰ级音和Ⅲ级音之间必须是大三度,这样,主和弦就必定是大三和弦;小调式的Ⅰ级音和Ⅲ级音之间必须是小三度,主和弦必定是小三和弦。Ⅵ级音和Ⅶ级音则两种调式之间的“桥梁”。

  5.调性

  调式只规定了在某种音群组织中音与音之间的关系,并没有规定这些音的绝对高度。所以,可以在调式不变的前提下将主音移到任何一个音上。这样一来,虽然音与音之间的相对关系没有改变(假定旋律也没有改变),但每个音的音高都变了,所以音乐的“味道”也改变了。为了分别这种不同,我们使用一个新的概念—调性。

  调性指的是在一定音高位置上的一定调式。形象地说就是“主音高度+调式=调性”。例如,主音为C,调式为大调,就合起来称为“C大调”;同样以C为主音,调式为小调,则称之为“c小调”。这里的“C大调”、“c小调”就是调性,这样的说法完整地说明了调的性质,所以音乐家不仅用它作为调的名称,还常常直接用它作为作品的名称,比如“C 大调交响曲”、“e小调奏鸣曲”等等。

  同样的调性可以“移植”到相隔一个八度或几个八度的地方而性质不变;换言之,如果主音的音名没有改变,只是向上或向下按纯八度的音程移动,

  调性就没有发生变化。

  6.调号

  前面讲过,调式就是各种音程按照一定的规则排列。所以,一旦主音的音高不是C,就需要用升、降号来调整谱表上的音程关系。以高音谱表为例,它的下加一线是中央C,如果没有升、降号的话,谱表只适用于C 大调自然音阶(或它的同名小调—a 小调的自然音阶,关于同名大、小调在下面会详细介绍);这也就是说,高音谱表的一线与一间之间、三线与三间之间“天生”就是半音。那么,我们将主音放到三线(即G 音)上,看看会出现什么情况:■#p#分页标题#e#

  为了满足自然大调式(do,re,mi,fa,so,la,si)的音程结构(全—全—半—全—全—全—半),必须将五线(F 音)升高半音。

  同样的道理,如果要求一个主音为F 的自然大音阶,就会出现一个降号:■

  现在,我们来写一个以C 为主音的自然小调音阶(c 小调);首先,不要忘记自然小调式的音程结构是全—半—全—全—半—全—全,然后,用升、降号来调整谱表以实现这种结构:■

  再写一个b 小调音阶:■

  在这些例子中,有的使用了一个升号,有的使用了三个降号,但绝不会同时使用升号和降号。

  在乐谱中,为了更加醒目、便于演奏和演唱,将这些升、降号集中写在每行谱表开头的地方(跟在谱号的后面),写在这里的升、降号就叫做“调号”。调号的作用范围比临时升、降号大得多,在这一行谱表中的同名音不论是不是在同一个八度都要变化。比如刚才的b 小调音阶应该写成这样:■

  有了这个调号,所有的F 音和C 音都要升高半音。

  如果我们仔细地研究每个调的调号生成的规律,会发现其中有很明确的逻辑。简单地说是这样的:从C 开始,每上升一个纯五度就增加一个升号,每下降一个纯五度则增加一个降号。由此而形成两个系列,升号调系列和降号调系列。

  从C 开始,按照纯五度关系上升七次,能够生成七个调:(C)↑G↑D↑A↑E↑B↑升F↑升C。这七个调的调号依次为一个升号(G 大调)、两个升号(D 大调)、三个升号(A 大调)、四个升号(E 大调)、五个升号(B大调)、六个升号(升F 大调)和七个升号(升C 大调)。这七个调称为“升号调”或“升种调”。

  从C开始,按照纯五度的关系下降七次,也能生成七个调:(C)↓F↓降B↓降E↓降A↓降D↓降G↓降C。这七个调叫做“降号调”或“降种调”。它们的调号依次为一个降号(F大调)、两个降号(降B大调)、三个降号(降E大调)、四个降号(降A大调)、五个降号(降D大调)、六个降号(降G大调)、七个降号(降C大调)。

  为什么要上升或者下降七次,而不是六次、也不是八次呢?道理很简单,因为自然音级只有七个音,换句话来说,基本音名只有七个,如果超出七次的话就会重升和重降既61 不便于记谱,也(,) 不便于视唱和视奏。此外,我们已经知道一共只(,) 有十二个调高,上升和下降七次就足够用了。

  升种调和降种调各七个,再加上C本身,岂不是出现了十五个调吗?用等音变换的方法分析一下:升F=降G,升C=降D,B=降C;这就是说有三个调是同音异名的,实际的调高恰好是十二个。下面的图形象地说明了调号的生成规律,顺时针方向是按纯五度关系上升,逆时针方向则按照纯五度关系下降:

  调号的写法和它的生成原理是一致的。升种调的调号从升F开始,按上行五度的关系排列;降种调的调号从降B开始,按下行五度的关系排列。不过,在谱表上不可能连续地向上或向下写,而是用八度移动的办法将它们都写在五条线之内:

  升种调 降种调

  G 大调:■ F 大调:■
  D 大调:■降B 大调:■
  A 大调:■降E 大调:■
  E 大调:■降A 大调:■
  B 大调:■降D 大调:■
  升F大调:■降G 大调:■
  升C大调:■降C 大调:■

  为了便于记忆,可以用基本音级的唱名来这样归纳:升种调的调号顺序是fa、do、so、re、la、mi、si;降种调的调号顺序是si、mi、la、re、so、do、fa。

  如果见到一个调号,一时想不起来是什么调的话,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帮助判断:在升种调中,最后一个调号的高度是该调式的“si”,它上面的音就是“do”;在降种调中,倒数第二个降号的位置就是“do”。例如:■#p#分页标题#e#

  最后一个升号的高度是D,所以E应该唱作“do”,这几个音是do、so、la、si、do,E大调。又如:■

  倒数第二个降号的高度是A,所以A唱作“do”,这几个音也是do、so、la、si、do,降A大调。

  7.平行调和同主音调

  上面讲的调号都是针对大调的,那么小调的调号怎么确定呢?

  每个小调都有一个与之相对应的大调,这两个调的音组织(即使用的音)是相同的,区别只在于主音的位置,如下例:■

  从这个例子中可以得出两点结论:1,a小调与C大调的调号相同(在此例中为没有升、降号);2,每一个大调主音的下方小三度音(即大调的Ⅵ级音)都可以成为一个小调的主音。将上面的例子换一种形式,可以写成:■

  这样的两个调叫做“平行调”或“平行关系调”,由于互为平行调的两个调一个是大调,一个是小调,所以又叫做“关系大小调”。利用这种关系,找出每个大调主音的下方小三度(也可以说是找出每个小调主音的上方小三度),就可以知道小调的调号了:

  C大调←→a小调
  G 大调←→e 小调 F 大调←→d 小调
  D 大调←→b 小调 降B 大调←→g 小调
  A 大调←→升f 小调降 E 大调←→c 小调
  E 大调←→升c 小调降A 大调←→f 小调
  B大调←→升g小调降D大调←→降b小调
  升F大调←→升d小调降G大调←→降e小调
  升C大调←→升a小调降C大调←→降a小调

  如果大调和小调的主音是同一个音,叫做“同主音调”或是“同名调”。

  例如C大调和c小调、D大调和d小调、G大调和g小调等。同主音大、小调的调号对比如下:

  C大调(无升降号)—c小调(3个降号)
  G 大调(1 个升号)— g 小调(2 个降号)
  D 大调(2 个升号)— d 小调(1 个降号)
  A 大调(3 个升号)— a 小调(无升降号)
  E 大调(4 个升号)— e 小调(1 个升号)
  B 大调(5 个升号)— b 小调(2 个升号)
  升F大调(6个升号)—升f小调(3个升号)
  升C 大调(7 个升号)—升c 小调(4 个升号)
  F 大调(1 个降号)—f 小调(4 个降号)
  降B大调(2个降号)—降b小调(5个降号)
  降E 大调(3 个降号)—降e 小调(6 个降号)
  降A 大调(4 个降号)—降a 小调(7 个降号)
  降D 大调(5 个降号)—降d 小调(8 个降号)
  降G 大调(6 个降号)—降g 小调(9 个降号)

  研究一下这个表格,我们会发现同主音大小调的调号数量总是相差三个。了解这一点对于记忆小调的调号会有帮助。

  上表中最后两行的降d小调和降g小调出现了七个以上的降号,在实际运用中这种调都是用等音调来代替的,降d小调用升c小调(四个升号)、降g小调用升f小调(三个升号)。

本文标签

精彩专题

五线谱基础 TOP 榜

本站简介- 站内公告- 原创投稿-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手机访问- 举报入口
Copyright @ 2008-2018 乐器学习网 online services. Security support by yueqixuexi.com
举报信息框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