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网站地图

提琴制作学派介绍

更新时间:2018-12-24    来源/发布:乐器学习网    作者/编辑:乐器学习网

  德国在蒂洛尔之后,米腾瓦(Mittenwald)在17、18世纪开始出现制琴业,该城市是一个德国南部巴伐利亚(Bavaria)的森林小镇,它是世界上最早发展出生产提琴工业化的地方,除了当地盛产优良的枫木和云杉木外,米腾瓦也是阿尔卑斯山运输线上的重要角色,这种贸易城镇的特性,很自然地把提琴乐器商品化。德国三十年战争(1618-1648)破坏了德国菲森(Füssen)与克里蒙纳的提琴产业,有许多先前从事制琴师行业的新教徒到此地避难,因此他们就成立了制琴组织,开始小提琴生产的工作。马蒂亚斯克洛兹(Matthias Kloz,1656-1743),是促使米腾瓦制琴工业发展的关键人物,他早年到意大利学习制琴,1685年在米腾瓦成立了工作室,教导三个儿子和居民制作提琴,开启了现代德国提琴工业的先河。马蒂亚斯的儿子赛巴斯倩·克洛兹(Sebastian Kloz,1696-1775)手艺超群,他的作品是米腾瓦制琴学派的代表,克洛兹家族从此也成为米腾瓦最庞大的制琴家族。

  而制琴老镇菲森的鲁特琴制造业在三十年战争期间受创严重,致使他们在巴洛克时期转型成提琴制琴中心。许多人在这里学习制琴技艺后,外移到其他欧洲城市,建立新的制琴城镇。

  持续繁荣的制琴古镇与制琴学派

  相对于18世纪的德国演奏界不敌意大利的锋芒,但在制琴业方面,17世纪就开始落地生根的米腾瓦制琴学派,在18世纪更大放异彩。 18世纪中叶开始,米腾瓦的琴商主导着提琴的销售,当地的制琴业采专业分工,使得提琴制造系统化、企业化,这样不仅提高了提琴制作的效率,也大幅降低生产成本,这些平价提琴凭借着广大的销售网而行销全世界。

  尼格(Simpert Niggel)是18世纪菲森最知名的制琴师。雷奥纳多·莫济尔(Leonhard Maussiell,1685-1760),1706年到1760年间在纽伦堡(Nürnberg)制琴,可以说是第一个以制造提琴闻名的纽伦堡制琴师。他大致上遵循施泰纳(Stainer)琴的型制,而他跟18世纪晚期的李欧波德.魏德汉(Leopold Widhalm, 1722-1776)同样是纽伦堡学派的重要制琴家。

  加布里耶·大卫·布克史迭特(Gabriel David Buchstetter, 1713-1773)是十八世纪最优秀的德国制琴师,在1752年到1771年间活跃于累根斯堡(Regensburg)附近,他也是十九世纪以前少数使用史式琴为创作基础的制琴师。 19世纪著名的德国小提琴家施波尔(Louis Spohr, 1784-1859)就曾经使用布克史迭特的琴演奏。

  约翰·安东·盖德勒 (Johann Anton Gedler, 1720-1790) 曾跟随南徳伟大的制琴师尼格学习制琴。他的作品如同尼格一般,结合了施泰纳(Jacob Stainer, c. 1617-c. 1683)的风格。

  李欧波德·魏德汉(Leopold Widhalm, 1722-1776) 是继施泰纳之后最出色的德国制琴师之一,他主要活跃于纽伦堡,他所制的琴受施泰纳影响很大,但还是保有自己的原创性,魏德汉的作品完整呈现出纽伦堡学派的风格,纽伦堡学派在魏德汉的孙子Johann Martin Leopold过世之后走入历史。

  制琴古镇的兴衰

  不容置疑的,19世纪浪漫时期的德国演奏界人才辈出,而且每个人都对提琴教育的推广颇具贡献,这样的现象也反映在制琴工业上。19世纪早期,音乐会的迅速发展和教育机会的普及让小提琴需求量大,德国的米腾瓦特及马纽柯镇( Markneukirchen)则大量制造便宜的「工厂小提琴」(factory fiddles),这种提琴产销的企业化是米腾瓦的产业特色,也促成了提琴的普及。到了十九世纪中叶,米腾瓦已经变成全世界最主要的提琴供应城市,虽然廉价提琴的品质和艺术性无法与手工提琴相比,但是它对于提琴演奏和教育普及化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米腾瓦的提琴工业引领全球,美国曾经在此设立领事馆处理提琴贸易事务,日本著名的铃木制琴厂也是在琴商铃木政吉(Masakichi Suzuki, 1859——)到米腾瓦的提琴工厂过考察后所设立,这是日本量产琴的开始。而铃木制琴业的发展又与提琴幼儿教育的普及化息息相关,并且促成了其他乐器学习人口的幼龄化。

  德国在19世纪的重要制琴师有北德的亚克布斯·史坦宁杰(Jacobus Staininger, 1751-1823) 以及东德的约翰·乔治·古德(Johann Georg Gutter, 1759-1829)。而马蒂亚斯(Matthias)是德国极为庞大的制琴家族,也可以说是德国提琴大量生产的始祖。马蒂亚斯·霍恩史泰纳二世 (Matthias Hornsteiner II, 1760-1803)是家族中最优秀的作者,当时他的地位足以和克洛兹(Kloz)家族相提并论。他的琴除了受到克洛兹学派的影响,也遵循斯特拉迪瓦里式琴的型制。

  相对于米腾瓦的制琴荣景,菲森于1800年拿破仑战争后,经济受到重创,此外,圣芒格修道院的废除以及米腾瓦地区提琴工业的兴起,导致菲森的传统手工制琴业没落。1866年,菲森的制琴师约瑟夫史托斯(Joseph Alois Stoss)去世,等于宣告了菲森繁荣一时的鲁特琴与提琴制造传统的终结。

  然而,米腾瓦的制琴荣景在19世纪中叶也开始没落,因为东欧、美国及日本等生产成本更低的地区崛起。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欧洲经济萧条,外销市场中断,后来随着唱片和电影工业的掘起,米腾瓦的提琴工业也走向了终点。今日留有制琴博物馆及1858年成立的制琴学校。

  即使菲森的制琴产业风光不再,但还是有许多菲森的制琴家们延续着那里历史悠久的制琴传统。像是雷欧哈特(Konrad Leonhardt),他是二十世纪初的制琴师,也担任过米腾瓦制琴学校的校长,着有《制琴与音色》一书。皮耶萧贝(Pierre Chaubert)于1982年在菲森建立工作室,致力于制作新琴,也培育了不少学徒。而其他20世纪德国重要的制琴师有Joachim Schade 和Eugen Sprenger (1882–1953)。

  意大利热内亚提琴制作学派

  热内亚(Genova) 位于意大利西北部港口,由于邻近的杜林(Turin) 制琴业相当发达,因此热内亚的提琴多依靠杜林进口,使得该城市的提琴制作发展相当晚,直到1700年以后,才渐渐有作者制作提琴。

  代表制琴家有雅各布菲利普科达奴(Jacobus Philippus Cordanus, c.1700-1730) 、博纳多(Bernardo Calcagni, fc.1710-1750) 、安吉拉莫立纳(Angelo Molia, fc.1758-1764) 、朱塞佩卡法勒利(Giuseppe Cavalleri, fc.1732-1747) ,不过在工艺上仍难以跟杜林制琴家相抗衡。

  1800年到1900年代出现音乐家帕格尼尼(Nicolò Paganini, 1782-1840) ,他对于热内亚的音乐发展有相当贡献;同时期的安东尼奥吉博悌尼(Antonio Gibertini, 1797-1866) 的制琴工艺相当高深,他也是帕格尼尼的好友。

  来自杜林的朱塞佩洛卡(Giuseppe Rocca, 1807-1865) 及尼可罗比安奇(Nicoló Bianchi, 1796-1881) 开始引领热内亚制琴学派;1840-1915年期间,欧亨尼奥布拉格(Eugenio Praga, 1847-1901) 和恩里柯洛卡(Enrico Rocca,1847-1915) 则把热内亚的制琴文化提升到最高点。

  到了十九世纪末期时,由西萨勘第(Cesare Candi, 1869-1947)和奥莱斯特勘第(Oreste Candi, 1865-1938) 两兄弟,将制琴系统传承到二十世纪,他们的学生及姪子保罗德巴比(Paolo de Barbieri, 1889-1962) 、朱塞佩烈基(Giuseppe Lecchi, 1895-1967) 和罗连佐培拉奉塔纳(Lorenzo Bellafontana, 1906-1979) 则形成了近代意大利琴的新派别。

  意大利米兰提琴制作学派

  意大利米兰(Milan)提琴制作学派学派的发展,始于乔凡尼·格兰奇诺(Giovanni Grancino,1637-1709),独特的制琴风格为往后米兰制琴发展的立下指标。

  传说乔凡尼·格兰奇诺是尼可罗·阿玛蒂(Nicolò Amati,1596-1684)学生,但在材料的选用、漆色、漆质及结构设计上,却与阿玛蒂琴大相径庭。也许如此,使得米兰学派制琴独树一格,从1680年代至1820年代,持续风行在北义大利米兰。

  1708年产生重大转变,乔凡尼的儿子乔凡尼巴提斯塔葛兰奇诺(Giovanni Battista Grancino,1673-c.1730)在一次争执中,误杀了安东尼奥马利安拉凡赛(Antonio Maria Lavazza,1683-1708),虽然儿子未被判处死刑,不过隔年老乔凡尼过世后,乔凡尼巴提斯塔财被判财产充公、取消营业执照,其工作室改由学徒卡洛·朱塞佩·泰斯托瑞(Carlo Guiseppe Testore,c.1665-1716)接管,乔凡尼巴提斯塔只能私下偷偷做琴。

  随后泰斯托瑞家族成了米兰重要制琴家族之一。卡洛·朱塞佩·泰斯托瑞接管工作室没几年就去世了,工作室落在年幼的儿子卡洛·安东尼奥·泰斯托瑞(Carlo Antonio Testore,1693-c.1765)、保罗·安东尼奥·泰斯托瑞(Paulo Antonio Testore,1700-1767)身上,直到卡洛·安东尼奥的儿子乔凡尼·泰斯托瑞(Giovanni Testore,1724-1765),这个家族一直在米兰制琴。

  而后,兰朵夫家族(Landolfi)延续泰斯托瑞家族技艺,卡洛·斐迪南多·兰朵夫(Carlo Ferdinando Landolfi ,c.1710-1784)继承卡洛·朱塞佩·泰斯托瑞手艺,其作品风格不同于米兰制琴特色,反倒和皮德蒙学派的乔凡尼巴蒂斯塔瓜达尼尼(Giovanni Battista Guadagnini,1711-1786)有些类似。

  兰朵夫的儿子彼得罗·安东尼奥·朵夫(Pietro Antonio Landolfi,c.1730-1795)及学生彼得罗·乔凡尼·梅塔冈萨(Pietro Giovanni Mantegazza,c.1730-1803)正领导另一代表性米兰制琴与收藏家族。

  梅塔冈萨家族(Mantegazza)活跃于1760年到1824年,彼得罗·朱赛佩死后,其制琴工艺则由他的两个儿子弗朗切斯科·梅塔冈萨(Francesco Mantegazza,1762-1824)以及卡洛·梅塔冈萨(Carlo Mantegazza,1772-1814)。

  意大利威尼斯提琴制作学派

  克里蒙纳(Cremona)的提琴主要提供给欧洲的音乐家使用;米兰的琴主要提供给中产阶级使用;而威尼斯(Venice)的乐器,则被各阶层人们拉奏着。这是因为威尼斯乐器是在封闭的市场流通,琴商接受歌剧院、孤儿院、教会等团体订购,非属个人或家族事业。不过,威尼斯提琴的售价远高于米兰(Milan)地区所制造的琴。

  十七世纪中叶,威尼斯的弦乐器制造随着繁荣的商业活动,已达到辉煌成就。工匠马丁努斯凯撒(Martinus Kaiser, 1642-1695)原以鲁特琴制作为业,不过也是第一位改变方向,开始制作小提琴的工匠。学生马泰奥葛弗瑞勒(Matteo Goffriller,1659-1742)在凯撒去世后,则成为威尼斯25年以来唯一的制琴工匠。直到1711年后,多梅尼科莫塔耶纳(Domenico Montagnana,1687-1750)、弗朗切斯卡葛贝替(Francesco Gobetti,1675-1723)才开始经营他们自己的店铺。

  1717、1718年左右,来自波隆纳(Bologna)的卡洛托诺利(Carlo Tononi,1675-1730)与来自克里蒙纳(Cremona)的彼得罗瓜尔内里(Pietro Guarneri of Mantua, 1655-1720) 进入威尼斯的制琴行列,在楔拉斯(Matteo II Sellas)的工作室工作,但又彼此独立;1723年,桑通歇拉费(Santo Seraphin, 1699-c.1758)加入。之后,威尼斯与土耳其发生政治利益冲突,导致城市发展衰败,也间接影响了文化气息。从1745年开始,威尼斯的制琴活力逐渐丧失,1750年代以后的制琴师有米凯莱蒂寇奈特(Michele Deconet,1712-1780)、多梅尼科布桑(Domenico Busan, 1720-1783)、安瑟摩贝洛契欧(Anselmo Bellosio,1743-1793)及安东尼奥锲琳(Antonio Cerin,1774-c.1808)。

  十六世纪中至十八世纪初,欧洲所使用的弦乐器,几乎都来自于布雷西亚(Brescia)、克里蒙纳(Cremona)、阿巴森(Absam)或阿尔卑斯山北麓的菲森(Füssen)地区。居于波札诺(Bolzano)的玛蒂斯阿尔班尼(Matthias Albani,1634-1717)对威尼斯的制琴师有很深的影响。由于波札诺居于威尼斯与德国内陆交通重镇,因此木头取材及漆料颜色上与阿尔卑斯山北麓的制琴家相当的不同。

  威尼斯琴涂漆为深红色、厚面板、薄背板之木板材质选用、琴头的独特设计方式、镶线接近琴缘、特殊的F孔形状,其下半部相当圆润等,以上多属德式风格之设计。这些特征使提琴歌咏出温暖、饱满的低音音色。「独立、自由、优雅」此三个词汇,正可用来代表威尼斯提琴。

  威尼斯制琴工业原为工会制度,由歌剧院、公家机关等机构委托订单而制作提琴,但到了1820年代,古系统因政治动乱、经济改变因素导致订单减少,使得古威尼斯系统没落。因此,1820年代起,威尼斯开始出现非主流制琴师在此活动的机会,包括迪里雅斯特(Trieste)的乔凡尼多兰兹(Govanni Dollenz,1802-1857)、以及乔凡纳巴蒂斯塔博迪奥(Giovanni Battista Bodio, 1776-1849)以及彼得罗瓦列提诺(Pietro Valentino Novello, c.1759-1821)等作者,但这些制琴师制作的乐器,在数量上或品质上都已不复当年。

  直到1860年开始,由底葛尼(Degani)第二代成员─葛奥尼欧底葛尼(Eugenio Degani, 1842-1901)掀起了威尼斯提琴产业的文艺复兴,也由于他培训了许多学生,使得威尼斯系统得以开支散叶;直到1922年,因威尼斯经济环境不佳,迫使其子朱利奥底葛尼(Giulio Degani,1875-1955)迁徙至美国辛辛那提发展,威尼斯制琴系统就此宣告结束。

本文标签

提琴制作学派

最新专题

更多相关

精彩专题

小提琴演奏流行歌曲视频欣赏

[导读]小编收集近两千个小提琴演奏的视频,喜爱小提琴的网友不要错过,这近两千首小提琴演奏歌曲的盛宴,小编为方便广大小提琴...阅读全文

林耀基讲解《克莱采尔小提琴练习曲》全集

[导读]小编和大家分享林耀基讲解《克莱采尔小提琴练习曲》系列视频教程专题,这系列小提琴视频教程由中央音乐学院...阅读全文

近两百首小提琴伴奏试听与下载

[导读]小编收集近两百首小提琴伴奏音频,其中有小提琴名家演奏作品,也有国内外小提琴爱好者演奏作品,所有伴奏音乐可免费在线...阅读全文

张世祥《初学小提琴100天》视频全集

  [导读]小编今天和广大小提琴爱好者分享张世祥的《初学小提琴100天》完整视频教程光碟版专题,共分42课时为大家讲解;...阅读全文

近千首小提琴曲谱分享

[导读]你喜欢小提琴吗?你会拉小提琴吗?小编本篇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关于小提琴曲谱的专题;我们收集了近千首小提琴曲谱子,其中...阅读全文

六百多首小提琴曲mp3试听与下载

[导读]小编收集近六百多个小提琴演奏音频,其中有小提琴名家演奏作品,也有国内外小提琴爱好者演奏作品,所有音乐可免费在线试...阅读全文

关注热点

本站简介- 站内公告- 原创投稿-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手机访问- 举报入口
Copyright @ 2008-2018 乐器学习网 online services. Security support by yueqixuexi.com
举报信息框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