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琴竹高度统一的训练。由于琴竹高度无法一致而造成的“左轻右重”的音响,对轮音起的破坏作用毋庸置疑。针对个别学生出现的“左低右高”现象,笔者采用的训练方法是:1.在两根棍子中间拉条绳子,或是在学生床两边的支架上绑根绳子,敲击时两手臂放松,以手腕为轴心,琴竹以碰到绳子为准(注意左、右手腕的高度要在同一水平线上,并着重体会左手腕的感觉,绳子的高度可以由低到高慢慢调节);2.用左竹法进行训练。教师给出各种变化的节奏,如:
这些节奏都从左竹开始进行练习,因此增强了左手腕的主动意识,提高了手腕的灵活度及力度。接着再进入三连音的练习,目的是训练左右手的平衡,避免左手练得过激再出现“左重右轻”的现象;3.双音练习。在中高音区以五度音程……进行练习,注意两手腕高度、力度的统一。在力度上可以由弱至强进行训练,手腕也相应地由低到高;在节奏上可以从简单的节奏型到复杂的节奏型过渡,采取多变化的练习。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学生的“左低右高”现象普遍得到改善,再进入到轮音的练习,“磕磕巴巴”不整齐的现象自然也就跟着消除,随之而来的是优美、悦耳、和谐的音响了。
四、击弦点统一的训练。首先从持楗入手,这是击弦点统一的关键。要求学生持楗时让竹头相对,放在同一点上(但是手掌不能外翻)做“抬起——放下——抬起——放下”的动作,放下时琴竹一定要在同一点上。如此反复训练形成定势。其次,采用“点”训练法。笔者准备了几张白纸,在每张白纸上画一个圆圈,圈内用蜡笔涂上一层厚厚的色彩,让学生左右竹交替击打,要求不能超出圈外,若是不小心超出圈外,琴竹的皮套上沾满蜡笔的颜色在白纸上很容易就显示出来,由此学生也就知道自己打得是否准确了。这个圆圈的大小可根据学生训练程度而定,可从大圆逐渐过渡到小圆,再到一个点。再者就是练眼神了。扬琴不足一平方米的琴面上码着150多条琴弦,眼神差点别说轮音了,就连基础的“交替竹”都不容易敲准。因此,除了让学生经常看窗外的绿色植物、做好眼部保养外,笔者还经常给学生进行“瞬击”训练。所谓“瞬击”,通俗说就是“指哪打哪”,老师口令一下,要求瞄准哪个点学生马上手起竹落,要求做到既快又准。这个点可以是书上的某个字、琴上的某个琴码、墙上的某一点等等,这些训练无形中提高了学生敲击的灵敏度及准确性。
当学生能较熟练地掌握轮音的演奏要领后,接下来的学习方向是掌握轮音的力度变化,使之把作品的意境准确无误地表现出来。为了进行这方面的训练,笔者除了布置乐曲给学生练习、在课上示范指导外,还通过各种电教手段如录像、CD、VCD等,让学生欣赏大量的乐曲,如《土家摆手舞曲》《春江花月夜》《哀思》《美丽的非州》《将军令》《黄河颂》等,所表现的内容或活泼、欢快;或宁静、优雅;或深沉、悲愤;或雄壮、激昂……老师跟学生一起分析其中轮音力度、强弱的变化,告诉学生在演奏快速、中等力度的轮音时,可以采用“腕加指”的方法,而在演奏气势宏大、戏剧性强、力度大的音乐时,采用“臂加腕”的方法。接着,再拿一些曲子,让学生根据曲作者要求的意境来考虑,自己处理轮音的力度、强弱变化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和独自识谱能力,更使其轮音技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