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国音乐金钟奖流行音乐大赛(以下简称“金钟大赛”)首次落在深圳,由中国文联、中国音协与深圳市委宣传部主办,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与中国音协流行音乐学会承办,通过深圳卫视全程播出。金钟大赛自6月中旬从成都分赛区开赛至深圳总决选,一直通过节目展现着自身求改革、求创新、求突破的破茧化蝶的过程。在保证了“专业性”与“权威性”的同时,呈现出了更鲜明的“大众化”和“市场化”的特点。专家评价,金钟奖在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实现了一次华丽转身——从高居殿堂到走向广场与民众的巨大转变。
改革,总是充满着挣扎和争议,首次“变脸”的本届金钟大赛也概莫能外。在网络普及的当下,各种声音都在现代发达的互联网技术的帮助下迅速放大。“金钟奖”的改革也正是在这种争议中一步一步探索前行。
初衷:为了一个民族的审美观
一直以来,中国流行音乐界存在两套系统,以青歌赛、金钟奖为代表的“庙堂派”和由自由音乐人、唱片公司、各大选秀节目等构建的“草根派”。他们有各自的评价体系、也有不同的传播渠道。两者偶尔会有交叉,但更多的时候是走在两条平行线上。这种行业分割,导致两者各执一端、相互羡慕又自动屏蔽状况的出现。
“庙堂派”固守着诸多的行业标准,精雕细琢,本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理念,却与大众和市场渐行渐远。多年来,“专业过硬”的获奖者们绝大多数如彗星扫过,转瞬即逝。即便是那些公认的“大腕”也难以成为有市场意义的“流行音乐巨星”。这无疑成为“庙堂派”心中“最深的痛”。
“草根派”起于草莽,长于江湖,其中虽有极少数借助强势媒体平台成为了“星”级人物,然而,市场作为其唯一的生存基础,“草根派”难免完全被市场左右。他们不惜制造各种“噱头”以维持“曝光率”,而对歌手专业品质的提升则往往乏善可陈。更多的时候,“草根派”歌手更多以“娱乐人物”而非“歌手”定位,“娱乐”大过“音乐”本身。昔日香港“四大天王”风头正猛的年代,内地一位摇滚歌手居然以“只有娱乐,没有音乐。除了张学友还像个唱歌的,其他都是小丑”炮轰之,正是执著音乐者不满于这种现象的非常规发泄。
需要看到的是,流行音乐毕竟是属于大众的艺术,商业和市场才是它的安身立命之本,因此“草根派”及其生存方式也在巨大的商业回报中不断复制和膨胀。然而,这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一个占有世界1/4人口的国家,流行音乐在世界上却难有地位可言,有业内人士指出,行业的内部撕裂和价值观发展取向可能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奥运歌曲《北京欢迎您》的作曲、本届金钟大赛评委之一的小柯谈起这个现象时曾说,这是一个“民族审美观”的问题。金钟奖必须寻求改革,必须主动与市场接轨,把这个审美观慢慢纠正过来,让中国人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流行音乐。
弥合:在争议中探索前行
本届金钟大赛首次向社会自由音乐人敞开大门,选手50%来自各级音协及专业院团的推荐,50%来自社会自由报名。中国音协分党组书记、著名作曲家徐沛东说:“我们的想法是宽进严出,门槛可以放低一点,因为大海捞针,你没有海怎么会捞着针呢?但我们会把出口把严。一方面强调大众的参与,在这个过程中大赛带给大众的是一种快乐或者是一种节日;但随着赛程、赛事不断进展,比赛可能越来越残酷,越来越职业化。这就是金钟奖流行音乐大赛独特之处。” #p#分页标题#e#
开门办赛,既是大众传播的需要,更是中国音协吸纳民间流行音乐反哺“金钟奖”的举措。中国流行音乐的精英们已经深刻地认识到,如果不弥合“庙堂”和“草根”之间客观存在的裂痕,中国的流行音乐将很难有大发展的机会。
这种弥合,不仅仅体现在开门办赛上。大赛的评价标准也随之出现调整。在整个大赛中,只要唱功在一定的水平线之上,外形、气质、表现力都成了决定选手去留的重要衡量标准。一批充满青春活力和舞台魅力的新生代由此脱颖而出,而许多唱功扎实但在其他方面略欠一筹的“老将”也因此而纷纷落马。对此,网络上的争议一直没有平息过。金钟奖的标准要不要改?怎么改?改到什么程度?是这些争议的焦点所在。任大赛多场监审的金兆钧先生对金钟奖的改革也相当谨慎:“挑选评委,我会尽量平衡各种不同的观点,以防止评审的取向出现单一化,避免改革过分偏重于一个方向。”然而,金钟奖的改革已经迈开了步子,回归大众。走向市场的方向一旦开始,就不会回头。
一直跟随大赛进程的王晓锋、谷峰等几位评委,因为站在改革的最前线,许多不理解的网民则将矛头直接指向他们。对此他们都表示出“要改革就要有勇气”的态度,坚持认为中国流行音乐确实到了应当有所突破的时候,正如王晓锋所说:“中国流行音乐在25—35岁这一年龄段出现了断层,‘大腕’缺失,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种状况必须改变。”也正是有这种理念的支撑,众多评委们坚持着自己的表达,与金钟大赛一起在众人的关注与争议中前行。对于改革的阵痛,这些伴随金钟大赛一路走来的评委感受至深,也许个别细节之处有偏颇,但民众对“金钟奖”这一国家级赛事变化的根本大方向普遍表示了欢迎。
拓展:港台流行音乐融入
本次金钟大赛,开拓了一个“港澳台展演赛区”。深圳广电集团依托香港TVB的合作平台,将金钟奖的影响力拓展至更广阔的全球华人区域。
作为改革的试水,本届大赛港澳台赛区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赛区存在,从下一届开始,港澳台赛区将很有可能变为一个普通赛区,港澳台选手将有机会与内地选手同台竞技。
香港,因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形成了成熟的流行音乐工业体系。流行文化在香港的传播和普及从时间上和程度上都较内地更长久和深入。对于流行音乐而言,香港的先行一步可以给内地乐坛注入更新鲜的元素。
港澳台展演赛的突破性设立与实现,展现了2009·金钟大赛的开放性与多元性,也让大赛更多地“融合”了多方理念。对中国的流行音乐来说,在融合中发展也许是最重要的一种路径。评委王晓锋在看过港澳台展演赛后,相当兴奋,表示港澳台选手给了自己很大的惊喜。“他们从小就浸泡在流行音乐的氛围,因而对流行音乐的体悟比内地的选手更直接、更深刻。”香港评委向雪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流行音乐本无规矩可言”,与内地一直强调流行音乐的“专业化教育”相比,这也一语道破香港与内地流行音乐理念的差异。
展望:一个流行音乐的新时代
本届金钟大赛,堪属“金钟奖”的第一次改革。正如主办方中国音协代表所言,首次求创新、求变革,必然会有许多需要完善之处。如何设置更合理的赛制,如何制定更严谨、更稳定的评判标准,如何更好地向大众传播大赛的理念,如何更完整地规划获奖选手的发展,这些都是本届大赛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但是,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还需要通过改革来解决。可以确定的是,“金钟奖”的改革已经开始,中国流行音乐的一个新时代也正向我们走来。
金钟大赛监审、著名乐评人金兆钧在分赛区第一站成都曾说过,金钟奖的流行音乐大赛,不仅仅是一场比赛,它还是中国流行音乐的风向标,是一根指挥棒。大赛的审美取向将直接影响到中国流行音乐从人才培养到大众传播的整个产业链条。作为流行音乐的最高政府奖项,“金钟奖”的华丽转身牵一发而动全身。 #p#分页标题#e#
回顾2009·金钟大赛,正如徐沛东所言,大赛以“最大众的国家级赛事,最专业的全民化参与”为理念,确实成功地完成了这次华丽的转身,同时也必将载入中国流行音乐发展史。(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