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复赛开始断断续续地看了几场CCTV民乐大赛,感觉这个比赛对民乐的发展来说是个好事儿。虽然胜出的不一定是最好的民乐选手,但它却强劲地向公众传递出民乐的有关信息。尤其是大赛设立的监审和综合知识评委,展示了平常不易接触到的许多东西。田青评委的点评,可说是字字珠玑,成为吸引我的最主要原因,与青歌赛的现场点评形成鲜明对比。可见设立综合知识比赛不是问题,关键是谁来做。
尽管如此,看着看着,产生了几个疑问:为什么我看到的选手不是中央音乐学院的,就是中国音乐学院的,再就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其他音乐学院的几乎看不到,难道其他地方的学生都没参赛?还有,中国的民乐教育除了学院难道就没有民间?为什么没有民间输送的参赛选手?
我咨询了一些行内人士,有回答是:要看评委是谁,只要大赛设立一个评委的学生不得参赛的回避制,你的疑问就解决了。我知道这仅仅是假设,不让评委的学生参赛对评委和学生都不公平。问题是这么一极端地假设,就能看出问题,即评委和评委的学生们参赛,难免挤占别人的公平。尽管也设立了一个“拉帘”的回避形式,让评委看不到参赛选手,但是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学生和老师最容易听出彼此的琴声,况且还有事先的曲目安排等等。这个“拉帘”秀,根本起不了真正的回避作用。此次大赛,可能在这方面“跑偏了”。
二胡、笛子这种民族乐器可不可以演奏西洋音乐?可以,正如西方的提琴可以演奏中国乐曲一样。在许多音乐界人士的认识中,有一个误区,总以为纯粹的中国乐曲不能显示演奏者全面的演奏技艺。可能是这种观念,导致了不少选手用中国民族乐器演奏西方乐曲,比如竞赛中的两位选手,分别用笛子和二胡演奏《流浪者之歌》。难听吗?当然不难听!好听吗?你想像吃饺子蘸番茄酱的味道吧!
中国乐曲越是高妙的,越会遵循“化繁为简”的路子。嫌中国乐曲不能显示演奏技术,是不懂中国音乐。同样的乐曲,同样的技法,不同的人演奏、相同的人在不同心情不同氛围中的演奏,都是不同的。古琴入门小曲《仙翁操》,我听过几十位琴家的演奏,各有不同。显然,有些选手对中国音乐的理解“跑偏了”。
比赛如同战争,为了取胜,难免各出奇招。电视举行民乐比赛,也只是个普及行为而已,当个好看的电视节目看看就行了。(许石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