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山城杯民族器乐大赛在重庆举办。相隔18年后,民族器乐大赛再一次亮相电视荧屏。
2007年11月24日晚,雅士利杯2007CCTV民族器乐电视大赛结束了最后一场的决赛。大赛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乃至海外的4000余名选手,最终,60人(组)幸运地进入决赛。据悉,中央电视台一套将于近期现场直播颁奖晚会。
历时4个月的比赛给人们带来了一场久违的民乐视听享受,同时也带来了对中国民乐发展的思考。
一场久违的民乐大赛
自今年7月底启动以来,这次大赛在全国乃至海外的民乐爱好者中激起强烈反响,不仅报名者众多,由此引发的全民参与热情也愈发高涨,在各地组织的千人竹笛、千人古筝的露演队伍中,都有初学者积极参与。
在这次比赛中,年龄最大的45岁,最小的只有7岁,因而在比赛设置上除了分为拉弦组、弹拨组、吹管组、打击组、传统组合与非传统组合外,还按照年龄细化为少年组和中青组两个组别。
少年组唢呐选手吴冬晓的出场让多位评委眼前一亮,在台风、曲风、音色多方面的出色表现赢得了评委的现场赞许。担任拉弦组决赛评委的著名作曲家卞留念也对多位少年组选手印象深刻,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现在的孩子起点比以前要高很多,尤其是对技巧的掌握上升级很快。”
本次比赛还特设了海外组,来自英国、越南、日本等国家的选手参加了比赛,6人进入决赛。来自日本的中西铜子一身卡通打扮,粉红的裙子,红色的鞋,头发上扎了一个可爱的粉红色蝴蝶结。
“这是特地为这次比赛准备的,在日本演出时,我都是穿着中国式的服装。因为我喜欢中国文化,喜欢中国民乐。”中西铜子微笑着说。这位来自日本的女孩坚持让翻译强调在日本演出时穿的是中国式服装。
另外,传统组合和非传统组合的设置也是本次大赛的一大亮点。
传统组合是用传统器乐作为演奏工具。非传统组合则是借助于电子音乐、音响或者是西洋乐器,在创作和表演上突破了传统理念。本次大赛总导演夏雨在接受采访时说,这些组合的出现应该鼓励,这样的定位适应民族器乐环境的发展,给民乐增添时尚的元素,也可以拉近表演者和观众的距离。
新作寥寥 冷热不均
在这次大赛之前的18年里,一直没有举办过类似的比赛,全国性的民乐大赛处于断档的状态。其间,流行音乐、古典音乐、舞蹈、声乐等各种艺术门类的比赛“你方唱罢我登场”,却独独不见民乐的动静。
没有了选拔的平台,民乐演奏方面的人才就很难大批地涌现,以至于有一位曾参加过山城杯大赛的选手为了一圆民乐梦,18年后的今天才得以再次参赛。
然而,这场“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大赛却因新作品的缺乏显出一丝尴尬。在吹管组的决赛中,14位选手的表演没有一个新作品,甚至出现了第四名和第五名选手用相同乐器演奏同一曲目的现象。
据悉,早在大赛策划阶段,主办方就预料到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性,因此在比赛规则中加入一条特别的规定,即演奏新作品将会有0.3的加分,尽管如此,演奏新作品的选手仍然寥寥。大赛评委刘沙认为,这是由于民乐新作品匮乏,适合笙、唢呐、古琴等非热门乐器的新作品很少。
此外,比赛还出现了对乐器使用“冷热不均”的现象。
大赛选手所选乐器仅限竹笛、唢呐、板胡、二胡、古琴等10余种,庞大的民族乐器家族的其他成员没能得以展示。大赛中唯一一个演奏箜篌这个已有2000多年历史古老乐器的,却是位名叫加丁的美国选手。
中国民乐,路在何方?
新作匮乏和乐器使用“冷热不均”的现象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关注。在这次大赛举办之后,有关中国民乐未来的思考也多了起来。
对于目前中国民乐在国内外逐渐升温的迹象,宋飞有着自己的理解。她认为,“升温迹象”并不能因此就表明民乐火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民乐只有在本土民众这里变得强势起来,才能具有永久的生命力。#p#分页标题#e#
宋飞是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也是国内著名的二胡演奏家。她认为,要使民乐在本土强势起来,人才的培养必不可少。有“民乐皇后”美誉的宋飞在1999年也就是她演奏生涯如日中天的时候,突然选择了教书育人的职业。
除了依靠教师群体培养人才外,民乐发展还需要作曲家和文化产业经纪人的努力,在采访时,多位业内人士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著名笛箫演奏家曾格格则希望把民乐融入其他行业内,不一定非要在音乐大厅演奏。今年3月,曾格格和冯晓泉在英超足球赛场上表演《太阳出来喜洋洋》,在6万名球迷当中演奏10分钟的中国民乐引起轰动。曾格格认为,只有将好的东西融合吸收,民乐才可以走到更广的领域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