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弹了四年多古筝,突然就不爱学了,每次练琴非得威逼利诱才肯。当优美的《浏阳河》琴声一起,心就跟着颤,闭目享受,心下却不免翻腾:人说兴趣第一位,该不该让孩子继续学下去呢?
记得孩子没出世的时候,与妻子讨论将来如何教育孩子。妻子说,将来孩子要三岁学画、四岁练琴、五岁学外语。我大声呵斥,你这跟封建社会缠足有何区别,活生生剥夺了孩子的生活乐趣,把孩子当成车间的一件产品,残忍啊残忍。
妻子于是问,那依你呢?我说,要教育孩子吃苦,粗茶淡饭让其知道什么是饥饿,不老实就打,棍棒之下出孝子,还要养成节俭的习惯,不给零花钱不给买玩具、衣服缝缝补补一年过一年。妻子大怒:生孩子是给你折磨的吗?我还不如把孩子送进孤儿院!
终于没有在孩子出世前规划出一幅教育路线图。后来,与妻子达成君子协定,孩子将来自主发展,我们当父母的从中协调,健康第一,快乐为本,将来成为一个各方面健全的人就好。因了这个缘由,孩子不爱学古筝之后,我才有了这些矛盾。按孩子兴趣来的话,这古筝是不能继续学了。可是,几年来孩子弹古筝的水平已经很高,现在放弃岂不可惜?
翻看一个专家讲座简报,见到一个有趣的问题:人类要学会的第一本领是什么?是讨生活的本事,找到一件物事作为活下去的手段。可是有人不同意,认为社会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人首先要学会教育孩子。不能成为一个好父亲或好母亲,就没有负起社会第一责任。当我们这些“老不死的”去了,世界终归是孩子们的,一个失败的教育,可能就是给未来埋下一枚定时炸弹。我觉得这个专家说得在理。
关于教育的争论一直不断,而且将来也会一直持续下去。这种争论永远不会有一个标准答案,一百个父母有一百种教育方式和理论,谁想彻底说服谁都是痴人说梦。可是,这一百个父母里,又没人敢说自己是绝对成功的。当你什么都想明白了,孩子也长大了,就由不得你去唠叨。又因为每个孩子不相同,所以这种经验又是不能传承的,于是不免心下戚戚焉。
慈善月捐款,没等我掏钱,孩子从屋里跑出来,捏了几枚硬币大喊着要捐款。这是孩子日常做家务从我这里赚的血汗钱,平时都舍不得拿出来买一根雪糕。这让我很感动,心想:孩子有了这份爱心,学不学古筝又有什么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