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表演艺术是一种审美思维,是审美感知方式从视听感官上具有一种互补性和移接性。就说明:音乐表演中的形象思维使得艺术声音的审美感知拓宽、想象视野超远幽深,情感表达更为鲜明、真切并富有立体美。
音乐语言是一种声音艺术,而声音的美感能量能有机地化为它的音乐表演感悟,形成广阔的音乐语言世界。音乐表演的丰富积累与再化关键在于和世界上各种审美物象之间达成某种默契,使自然美感化为艺术美感的升华。 音乐艺术素材的多源性为艺术家审美创造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天地。
音乐在表演上从其表现整体上体现为一种美的心灵“编织”。其中,美的造形来自美的造情,美的造情有来自美的技能编织。音乐艺术 表现的丰富积累,美感动韵的情境激发,动作力感的融汇,情感意境的深化,以至综合审美焦点的形成都在整体技能审美中具有基础的意义。它将音乐表演中的心理技能与操作技能、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造型与造情之间架起了通往理想的“桥梁”。完美的音乐表演必须具备完美的艺术联想,才能使音乐美感不断拓新,完善并达到较高的艺术境界。当然,在音乐表演中想要把美的感觉表演出来,确实是非常难办到的。而且器乐来表演有需要很多因素来限制。由于没有语言的提示,作品结构也较庞大,如果表演者没有把大型套曲作为一个整体,只见树木不见林的话,就必然会出现速度、节奏、力度等方面的错误,把一个完美的作品分解为一个个的段落和插部。这种缺少整体感的演奏,是不能满足人们完整的审美要求。音乐美,不只是感性、局部的美,更应该是理性、辨证的美。而好的演奏,往往表现在节奏、速度、力度等方面的协调性。它得之于完整的表演构思,以及演奏中的模糊意识,这种模糊是全局的模糊,它指引着每个乐句、乐段的清醒处理,经常可以感到各部分是互相配合协调,细节服从于总体的。
意识是人所特有的反映客观显示的高级形式。在大脑中储存的听觉、视觉、动作及感情记忆是形成意识的重要条件。它潜存在大脑的不同层次,随着时间的展开一一被激活唤醒,成为整体中生动、具体的部分。
其实我在平时练习和演奏中经常遇到这种问题。例如:对乐曲整体的速度、力度、音色、段落等全面设计与把握,及时对每个身部的判别,选择能力,就需要整体意识,并且也需要一定数量的练习作为基础, 以检验与证明乐曲统一和逻辑性。实际上每个演奏者,都具有这种意识,知识并未从理论上认识这一现象,所以许多人在表演中缺少有意识的音乐表演经验,对逻辑思维的程序压缩不当,以至于从整体上意识较差。我认为演奏者只要自觉意识到意识的作用,根据音乐段落、情绪对比转换、动作的规律,合理压缩精确记忆的程序,并在演奏时间中不断积累经验,作为大脑的机能,贯穿延伸与一切创造活动。我认为作为时间艺术的音乐演奏理论,很需要这一理论来补充完善,以帮助我们团的建设和音乐实践。
在接触的一些作品中有各个时期的音乐。从第一学期接触的古典派音乐到现在接触的现代派和新浪漫派。随着不同时期音乐家们创作了许多作品,对学搞音乐学家是很有用的。但对于学音乐的学员来演奏就不是那么回事了。一切音乐是感情的表现,感情是世代不变的。风格和形式变了,但人类的基本情绪是不变的。我在学习当中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通常我是把所有时期的音乐都看成是浪漫派的。当然,以上我也提到过,在形式结构方面,音乐有其理性的客观成分。但到了演奏,我们也需要通过自己的理解,演奏是一种主观的再创造的过程。作曲家的记谱只是一种素描,演奏者则必须想方设法给作品赋予血和肉,使之具有生命力并向听众诉说。我认为回到所谓“原版”才可能有可信的演奏的看法,乃是一种误解,听众对理性的概念是不会引起反应的,他们指挥对感情的表达引起反应。 #p#分页标题#e#
其实,在音乐中和在生活中都是一样的。当然,熟练就意味着需要“控制”,但有创造性的“控制”并不限制或妨碍感性和天性。只是为了适合于每个作曲家的趣味和风格所作的一种标准安排和界限。要成为一个真正有创造性的演奏家,就不能只是一个乐器能手,他需要:有训练的,有修养的,充满想象力的心志;开放而富余奉献精神的胸怀;经过系统的训练而超群出众的乐器技巧。
以上就是我对在音乐表演中的认识和问题的看法。希望能对我团的业务建设和教学研究能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