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今所已知道的所有乐器中,长笛无疑地是属于那些历史淹远的乐器之列。“长笛”一词早为古代的人们极为广泛地采用,通常他们用这一概念泛指所有的管乐器,而不分别其本质属性的特点。然而,现代的长笛的真正的祖先,绝对不是像普通笛子、弗利季亚笛或者双管笛这样一些“品种”。所有这些乐器仅只是名叫“长笛”而已,实际上同长笛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尖头笛或者鸟嘴笛(flute a bec)也叫做柔声尖头竖笛(flute douce 或 flute d’Angletterre),同长笛本身也没有直接关系,但长时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现代的长笛的“唯一的真正祖先”。
在十七世纪中叶以前就已经非常通行的长笛的第一个变种――“尖头笛”,它的前身就是古竖笛――一根简简单单的小管子,带有“哨片”,管身有不多几个小洞孔,还有非常少数的几个音键。这种小笛子有个时期在民间非常风行,甚至现在它还有一个叫做“galoubet”的变种,在普罗凡斯极为人们所注意。长笛的另一个变种,一般叫做“斜式笛”或者横笛,无疑是古老的潘笛或者芦笛的后代,虽然这种关系可能已经是非常之遥远的了;长笛的这一变种,大约与“竖笛”或者“尖头笛”同时产生,它与后者不同之处是在于它已经不用“哨片”,但带有“侧孔”,或者“吹口”。很难说明,在音乐家特别喜欢竖笛并把它当作这族乐器的唯一的代表乐器而使用的那些岁月,这种横式长笛是怎样过日子的。但是无论如何,在十七世纪初,斜式笛已经坚决进行自我表现并出而同它自己的对手进行不可调和的抗争。显然,斜式笛的优点很快地就被人所意识到,因为不然的话,它能那样坚决地采取攻势,而且几乎获得了同样广泛的传播,可就无法解释了。
在十七世纪中叶,斜式笛已经获得了普遍的好评,尽管尖头笛还是倔强地留在管弦乐队中,这斜式笛或者说横笛却走上了坚决发展和完善的道路。这后一种特点,也就是进一步发展的能力,竖笛显然并不具备,因此,当它试图回到它昔日曾经获得过的地位上去而没有结果的时候,它就悄然引退了,只是在当时的某些作品中才使人记起了它。现在,这种尖头笛只有在博物馆或者在古老乐器收藏家那里才能看到。
“横笛”的命运就不是那样可悲的。首先,绝不应当认为“横笛”继承了尖头笛的遗产。横笛早为当时的欧洲所熟悉,中世纪的诗人,像十三世纪末的威廉・德・马肖和十四世纪的一个外号叫做莫列尔的厄斯塔舍・戴桑普等,都曾赞扬过它和“杜赛那”――即尖头笛。这里并不需要随着横笛的发展道路一步步叙述下去。需要经历不只一个世纪的时间,现代的长笛才获得了必要数量的洞孔和音键,并在其构造方面达到完善的地步,在这方面主要应该归功于台奥巴德・彪姆。然而,在这方面真正的“最高荣誉”,无疑地应该属于英国人威廉・戈登,他最先研究出长笛的新的结构原理,但是他不善于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现。彪姆采用了他的原理,从而不单是现代的长笛,而且一般说来所有现代木管乐器都因他而拥有了完善的机械装置。真的,长笛的机械结构之完善并不是一下子就产生的,当人们对乐器的机械改革的新观点完全取得优势之前,还经历了不少年数。
现在,为了便于充分了解往后的情形起见,应该谈一谈与“彪姆式长笛”最接近的前身,也就是所谓老式德国长笛。根据流行的传说,这种长笛大约在1667年左右在管弦乐队中出现,而且很可能是由吕里最先用于歌剧《伊西达》总谱中。在这后一情况中包含着一个有趣的细节,按照当时音乐家的看法,它说明了长笛传入西方的途径。根据最新的假设,认为横笛发源于亚洲。在中世纪,它通过斯拉夫国家而传入西方,在那里它以带有六个音孔和一个吹口的简单一段芦苇管的样式获得了普遍的传播。从那时候开始,德意志就变成了它的“欧洲发祥地”,它在所有欧洲语言中都获得了“德国长笛”的外号,就是直接从这种情况产生的结果。但是这种长笛并没有成为真正具有艺术性的乐器,它只是作为军鼓的形影不离的伴侣而继续存在,经常用于当时的军队中。大家知道,这种古老的习惯一直保留到二十世纪初为止,看来它只是在最近一些时候才溘然消逝。当然,我们这样说并没有把巴斯克人住地包括在内,因为在那里,这种小管笛(txirola)和一种象铃鼓般的小鼓(soinu)还同时被采用,直到今天还普遍用于“民间娱乐演奏”中。
“德国长笛”随后的际遇主要发生在法国,在这里,已经是在十七世纪下半叶,它恢复了当时所失去的圆锥形管孔,变成为真正的管弦乐队乐器,又同竖笛一起一直被用以作为“音乐会”乐器。老式德国长笛以这种“经过改善”的姿态重又传入德意志,在那里一直存在到台奥巴德・彪姆加以改革时为止。老式德国长笛拥有相当巨大的音域,包括从小字一组的d音到小字三组的a音这两个半八度之间的所有半音音级。像一般所有管乐器那样,这种长笛的最低音级是通过乐器管身所约束的整个空气柱的振动而获得,而在下面一个八度中随后而来的所有半音音级,则是通过逐渐截短空气柱的长度而获得。这样一来,组成D大调自然音阶的所有音级,都符合于老式德国长笛的基本洞孔,至于所有穿插其中的“半音”音级,则须借助于所谓“二重指法”或者“交错指法”而获得。[splitpage]
这样说,老式德国长笛与“彪姆体系”的长笛之间的区别又在哪里呢?老式长笛的管孔拥有逆向锥形截面,其中直径最大的一端是长笛的“笛头”,最小的一端是它的“笛尾”。换句话说,管孔朝乐器的下端缩小,从而也就便于把手指摆在它的上面。彪姆基本上制定出音键系统,使长笛的音质和音准大为完善,至于说长笛因他而从逆向圆锥管孔变成圆柱管孔,可以确信,大约是在晚些时候形成的,这已经是在他的后继者手上的事了。此外,长笛音域的原先限度也大为扩充,它的音域开始拥有三个完整的八度。但是“彪姆式长笛”不仅在改变管孔结构方面达到真正完善的程度。“彪姆体系”的实质是在于:彪姆用以作为他自己的盘算的基础的,并不是为排列音孔和音键的方便,而是“更好地产生共鸣的音响学原则”。与这种情况相适应,他准确规定长笛的尽寸,也即管身长度与直径的比例关系,而在此之后才开始考虑相应的机械结构。老式长笛的音孔非常之少,彪姆则加以扩充到演奏者的手指已经无法把它全部盖住。这种情况也就促使了极其巧妙的音键系统的产生,这音键安置在手指的下面,它使演奏者得以轻而易举地对付最困难的技术结构。
真的,并不是所有一切都已获得彻底完善,在“彪姆式长笛”制成之后的那些年代,一直都在力图克服少数技术上的困难,在现代的长笛上这种困难还是照旧存在。然而,许多著名长笛演奏家在这方面所提出的建议只有部分地被采用,因此,直到今天长笛在其结构方面仍然未能消除某些非常令人不快的缺陷,但是绝不能由此而得出结论说,“彪姆式长笛”在某种程度上是名符其实地不完善的乐器。完全不是这样。实际上,现代的长笛几乎一切都能演奏,但是这里所说的“几乎一切”,只包含在长笛演奏技术上的那样一些如此不同一般的特性,至于某些无法演奏的颤音和特别困难的进行尽可以不去谈它。
二十世纪初,在德国曾经不止一次地尝试把老式德国长笛的逆向圆锥管孔同安排音键的“彪姆体系”结合在一起,马克西米里扬・史维德勒的“混合式长笛”,即以他命名的“史维德勒长笛”(Schwedler―Flute),是这方面的实验之一。在法国,相反地,人们借助于不同样式的管孔的结合,力求获得长笛最美妙的音响。
法国的“混合式长笛”的头两节笛管有圆柱形的管孔,第三节则是逆向圆锥管孔。大约在1922年间实行的这种设施,据说是著名的法国长笛演奏家路易―弗兰斯瓦・弗略姆首创的,但是这种做法有何种程度的正确性现在还很难说。目前更重要的问题并不在这里。现代的长笛由三个部分,或者说由构成一个整体的三节管子组成。长笛的顶上一部分叫做”笛头”,带有供吹气用的唇形音孔或者“侧孔”。在最新式的长笛上,这种侧孔的下端有一个塑成―唇形的厚块。这一部分叫做“小嘴唇”,它可以使演奏时保持十分平稳,并可以防止过多的气流漏失。“笛头”的顶端用插塞封闭,这插塞借助于附着在它上面木头盖子,贴紧向里推进到或深或浅的程度,一待位置完全正确时,乐器中速所有八度发音就能绝对准确。长笛的中段时常叫做“笛身”,而下段叫做“笛尾”或者“末稍”。俄罗斯的演奏家把它简称为“节”或者“段”。音孔和音键是装在这两段笛管上,而这些音孔和音键的作用是“过渡时期的长笛”的特征。制造长笛的材料多半用乌木或者椰木。现在用金属制造的长笛得到了最为普遍的传播,而且演奏能手也有不少采用玻璃制造的甚或银制长笛。木质长笛音响一般此金属长笛温柔、细腻,但是有关乐器的选择完全取决于演奏者本人的爱好,虽然在乐队中为了使音响得到最大限度的饱满和美妙,应该保持绝对一致,或者都用木质长笛,或者都用金属长笛,绝不应参差不同,这一点用不着多加说明想必很容易理解。
总而言之,“彪姆式长笛”向前迈出了如此惊人的一步,以至于“老式德国长笛”不得不让位给它。真的,主张采用“老式长笛”的人们总是抱怨“新式长笛”把老式长笛所固有的音响的一切美质全都被毁掉。这在一定程度上倒是真的。彪姆式长笛在音色方面同老式长笛的确有很大的差别。它的音响更饱满、鲜明和圆润得多,基本上非常近似管风琴的主音管。反对彪姆式长笛的人们责难它缺少“长笛的音色”所固有的特点。然而,这个争论现在已经完全结束了。
[导读]小编收集近两千个长笛演奏的视频,喜爱长笛的网友不要错过,这近两千个长笛演奏歌曲的盛宴,小编为方便广大长笛爱好者欣...阅读全文
[导读]小编今天整理关于长笛指法教程的专题,内容包括广大长笛爱好者在学习中常遇到的指法问题,如长笛指法图、长笛指法表、长...阅读全文
[导读]小编收集比较优秀的关于长笛教程方面文章,包括指法教程及入门教程等整理成此专题,帮助广大长笛爱好者能更容易自学长笛...阅读全文
长笛练习100课是由浅入深,由最初级向中、高级程度发展的系统而科学的长笛练习,每星期练习一课,如果学习者每天能保...阅读全文
[导读]倪一珍长笛教学高清视频大全,倪一珍1979年生于上海。1998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同年9月赴法国巴黎留学,...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