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坊 唐、宋、元、明间,传习、管理宫廷所用俗乐的机构。唐高祖(公元618—626 年在位)时置内教坊于禁中,隶属太常。武后称制(公元684—704年)时一度改名为云韶府。唐中宗初年(公元705年)恢复旧称。开元二年(公元714年)置内教坊于蓬莱宫侧东内苑,禁城外又别设左、右教坊二处,并在东京洛阳别设外教坊二处,均由宫廷委派内监担任教坊使,从此不属太常领导。但太常寺所属大乐署仍兼管宫廷燕乐,宫廷教坊仍从太常寺所属梨园新院中选拔人才(见《乐府杂录》)。宋代太常所属太乐掌宫廷雅乐,教坊“掌宴乐阅习,以待宴享之用”(《宋史·职官志四》)。明代设教坊司,隶属礼部,承应乐舞及戏曲。洪武(公元1368—1398年)间设于南京,永乐(公元1403—1424年)间迁北京。清代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内宫行礼宴会废教坊司女乐,改用内监。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改教坊司为和声署。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设乐部兼管雅、俗乐,和声署亦在其属下,而将戏曲承应划归南府。教坊组织,一般以教坊使、教坊副使为主、副长官,设奉銮使承内廷旨意。下属的乐部在宋初分为大曲、法曲、龟兹、鼓笛四部。后来情况,据《都城纪胜》记载,改按技艺分部、色,成十三部:筚篥部、大鼓部、杖鼓部、拍板色、笛色、琵琶色、筝色、方响色、笙色、舞旋色、歌板色、杂剧色、参军色。各设部头或色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