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调 白族山歌的总称。亦称自调。以唱恋情内容为主。有“最是小姑歌‘自调’,声声唱入有情天”。(《人理县志稿·艺文》)之说。不同的流传地区有不同的音乐特色,故又分大理白族调,西山自族调,剑川、洱源白族调,东山白族调,元江白族调等多种。大理白族调流行于大理、洱海沿岸地区、男女青年在山间田野表达感情时歌唱。徒歌。有男腔女腔之别。男腔五声徵调式.女腔五声宫调式,均属二段体。歌调与曲调结合的特征是一、二句歌词各配唱—句曲调。三、四句歌词同配唱—句曲调,俗称“四句三唱”。曲调高亢嘹亮,节奏自由;西山自族调流行于大理西山区及云龙东山区。男女同腔,五声羽调式,二段体,前后两个段落的末尾和后段落的第—句,都插入“啊咿哟”衬腔;剑川、洱源自族调流行于剑川、洱源白族地区。五声羽调式。二段体。使用三弦伴奏,曲前有较长大的前奏,句间有长短不等的间奏。多于室内歌唱;东山自族调流行于剑川东山和鹤庆西山的山区、半山区。单乐句结构,曲调依据歌词语言声调的不同,不断变化重复。可独唱、对唱。常用衬词“阿勒呢”、“阿勒咿”、 “阿勒勒勒……”等起唱。元江白族调流行元江白族地区。有大调和小调之分。大调在野外对歌、赛歌时唱,用大嗓,—人领,众人和,节奏自由,多长音,常用大二度、小二度的颤音唱法。小调分男腔和女腔,男腔多用大嗓,女腔多用小嗓,可独唱、对唱、齐唱。白族调歌词句式多以“山花体”为核心,具体分“正式”和“变式”两类。正式四句,前三句七言,后—句五言,称“七七七五”式。变式有两种二种四句,“三七七五”式;一种三句,“七七五”式。如二段体的大理白族调歌词,常第—段为变式,第二段为正式。山花体于十四世纪末至十五世纪中期(明洪武至正统间)即形成.当时大理喜州下阴溪白族学者杨黻所写白族长歌《词记山花·咏苍洱境》的词体,亦被后人称为山花诗或山花词,再后山花即由诗名演变为白族调歌词从本句式的专名——山花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