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安鼓书 曲艺的一种。发源于山西省原潞安府(今长治)一带。流行于晋东南地区各县和晋中、太原等地。有近三百年历史。一人击鼓、板说唱。唱腔最初只有上下两句。较早的名艺人有清乾隆初年的高保山(艺名高铁嘴)。清道光年间,张银娥把两句唱腔发展为四句,并加上了三弦等伴奏乐器。本世纪四十年代,又由名艺人于书田等在原四句唱腔的基础上,吸收了当地的民歌和秧歌等,发展为具有多种板式的唱腔:提纲板、平流板、大板、垛板、花板、悲板等。除当地乐器三弦和二把(拉弦乐器)外,又增加了扬琴、板胡等伴奏乐器。其伴奏特点是:唱时不伴,伴时不唱,使演唱特别清晰,听起来格外清雅。曲调细腻流畅,和当地的语言音调十分吻合,易于上口。在多种板式中,平流板(见谱例:《拙老婆》)是基本唱腔,曲调平稳,善于叙事和抒情,由四句组成。
提纲板类似戏曲中的引子或倒板,在每段书目的开头使用。垛板是平流板的曲调和节奏的紧缩,在书目段落的高潮和结尾时使用。大板、花板和悲板等,属于抒情性的唱段,曲调婉转多变,曲调线起伏较大,用于书目段落的悲、欢、离、合等情节。此外,在演唱中还常常擂人当地流行的梆子、落子和秧歌等,更丰富了它的表现力。传统书目长篇历史故事有《杨家将》、《呼延庆打擂》等;短篇的民间传说有《倔老婆》、《打斑鸡》等。抗日战争时期以来,又编演了不少新的书目,如《小二黑结婚》、《刘巧儿告状》、《找对象》、《劝闺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