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州三弦书 曲艺的一种。发源于山西省沁县农村。流行于山西的沁源、武乡、榆社、左权等地。清代乾隆(公元1736—1795年)年间已盛行。由于它较古老,故又名老州调。近代较有名的艺人有宋乙、王乐和、韩荣先等。唱腔最初只有一个四句式的平调,后又增加了月调,并发展为有多种板式的唱腔。如平板、大垛板、小垛板、战板、哭板等。主要的唱腔是平板,由上下句组成,又分为四大韵:上句尾音落于徵音,下句落于宫音者为第—韵;上句落于角音,下句落于徵音者为第二韵(见谱例:《呼延庆打擂》);上句落于羽音,下句落于宫音者为第三韵;上句落于羽音,下句落于徵音者为第四韵。这四大韵,根据唱词内容交替使用不同尾音(徵、宫、角、羽)的句式的呼应,听起来别有风味。此外,垛板分大垛板和小垛板,以及七字垛和五字垛。大垛板曲调舒展,中速;小垛板节奏渐快,在书目段落的紧张时使用。战板属于散板,在情绪激动时使用。哭板由四句组成,在尾声中加上了哭腔,以渲染悲痛情绪。伴奏除三弦外,尚有书板五块,绑在左腿上踩打,小镲—对,绑在右腿竹杆上踩打。全部伴奏都由演唱者—人操作,演唱时说、唱、奏、打配合十分协调。后又逐步增加了四胡、二把、老胡(拉弦乐器)、笛子等乐器。伴奏者既担负伴奏任务,又为演唱者帮唱和对唱。唱词和说白,均为当地方言,通俗易懂。传统书目有《访武昌》、《张四姐下凡》等。抗日战争时期以来有《减租减息》、《捉特务》和《林海雪原》等新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