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调曲子 曲艺的—种。原称鼓子曲。约有二百余年历史。起初盛行于河南省开封,后传于洛阳、南阳等地。清末民初时,有人将鼓子曲中易于传唱的小曲、杂调摘出作为民间歌舞踩高跷的曲子,名为“小调曲”,即河南曲剧的前身。嗣后,开封、洛阳等地的鼓子曲均渐衰微,唯南阳的—支独存,并有新的发展,为有别于“小调曲”而称“大调曲子”或“南阳大调曲子”,延续至今。
大调曲子不仅保留明、清以来流行于中原的小曲如[打枣杆]、[劈破玉]、[罗江怨]等,并从各地吸收了不少唱腔曲牌,如北京的[岔曲]、[京垛],陕西的[背弓]、[西纽丝],湖北的[蛮莲花],四川的[寸子]、[川阴阳]等。现在记录下的曲牌有—百六十支左右,可分为大牌、杂牌和昆牌三类。大牌如[码头调]、[满江红]、[劈破玉]等,每曲都在—百板以上;杂牌有[鼓子头]、[鼓子尾]、[阳调]、[诗篇]等;昆牌有[哭皇天]、[上小楼]、[石榴花]、[叠断桥]等。曲式结构有单曲、套曲两种。单曲用—支曲牌演唱—段故事,多用大牌子,如以[码头调]演唱《拷红》,以[满江红]演唱《古城会》。套曲用同—曲牌分开作为头、尾,中间插以若干杂牌或昆牌以演唱—个故事,有鼓子套、垛子套、越调套、码头套等。也有不用同—曲牌作头、尾,用两支以上曲牌联缀成套演唱—个故事的。不同套曲形式举例如下:
(l)鼓子套曲《打金枝》:[鼓子头]——> [阴阳句]——>[坡儿下]—->[银纽丝]——> [诗篇]——> [鼓子尾](曲终)。
(2)码头套曲《闯王遗恨》:[码头]—腔——> [银钮丝]——> [码头]二腔——> [小桃红]——> [叠断桥]——>[码头]三腔―—> [太平歌] ——> [码头]四腔——> [北流]——> [码头]五腔——> [太湖]——> [码头#p#分页标题#e#]六腔——> [莲花落] ——> [码头]七腔(曲终)。
(3)单纯曲牌联缀套曲《蓝桥会》:[满洲] ——> [阳调] ——> [满洲] ——> [阳调] ——> [满洲]——> [阳调](曲终)。此外,大调曲子还有不少器乐合奏曲、独奏曲,称为板头曲,如《打雁》、《高山流水》等作为唱段的前奏或单独演奏用。表演以坐唱为主(有独唱、对口唱),演唱者兼操乐器。伴奏乐器有三弦、琵琶、月琴、筝等弹拨乐器,也有用坠胡或软弓胡琴的,另有檀板、八角鼓打击乐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多为业余爱好者围桌坐唱,以曲会友。有以唱硬曲词“三国”、“水浒”见长,有以唱抒情曲词“红楼”、“西厢”著称。如南阳中曹东扶—派即以唱硬曲词著名,并擅奏板头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培养了专业演员,艺术上进行了革新,走上曲坛,流行于河南省各地。新曲目有《玉姐学文化》、《开电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