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渔鼓 曲艺的一种。又称道情、道情渔鼓、筒子腔、南话简。相传清代乾隆(公元1736—1795年)年间道情传人湖北后衍变发展而成。流行于湖北各地,唱腔因地而异。现通称的湖北渔鼓,实指江汉平原的污阳渔鼓。清代嘉庆(公元1796—1820年)年间,有著名渔鼓艺人皮思金、皮思银、张洪显、刘泡等四人,民间称为沔阳渔鼓中的“三根半筒子”。1911年前后,渔鼓曾与皮影戏合流,常为皮影戏伴唱。1931年后,渔鼓流传到武汉、宜昌、沙市、黄石、鄂城等地。唱腔中的哭灵腔、观音腔、道士腔,据传是道情讲唱道教故事的遗存。另有吸收当地祷草歌、打麦号子等民间音乐逐步形成的平腔(见谱例)、悲腔、鱼尾腔(又称凤尾腔)、琵琶腔、杂花腔等五类唱腔。除杂花腔系由不同类型的民歌小调组成外,其余四种唱腔多为上下句结构,具有板腔特点,偶句尾常用衬词组成的甩腔(也称扣子)。如不用甩腔连续演唱,则谓之滚板或连板。甩腔部分常以对口或众人帮腔的形式演唱。湖北渔鼓以唱为主,说白有散白、韵白之分。唱词有七字句、十字句及由五、五、七、五组成的五七句式三种,四句一番,出番可换韵。传统曲目有《吕蒙正赶斋》、《洪秀全》等。因流传地域和演唱风格不同,有平腔渔鼓和高腔渔鼓之分。平腔渔鼓以污阳为主,风格平稳质朴;高腔渔鼓以天门为主,风格高亢明亮。表演形式有单口、对口两种。单口表演时,以左臂斜抱渔鼓,手执云板(简板),右手拍击筒底皮膜,与云板交错应节。对口表演时,一人拍击渔鼓、云板,另一人用竹筷敲击磁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加用二胡、扬琴等乐器伴奏。新编曲目有《迷路记》、《大刀风云》、《送胶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