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鼓 曲艺的一种。旧称鼓书、打鼓说书、打鼓京腔。1950年鼓书演员王鸣乐倡用现名。流行于湖北省黄陂、孝感、麻城、黄岗及武汉等地。相传清道光(公元1821—1850年)年间犁铧大鼓演员丁海洲(人称丁铁板),首先将鼓书形式引人湖北。清同治(公元1862—1874年)年间艺人黄玉山(黄陂人)、赵保定(孝感人)、李世雅(新洲人)、胡少甫(黄岗人)等,为便于当地听众接受,将北方语言音调分别改用当地方言侄歌说唱,并将伴奏乐器大鼓改为小鼓,以木质云板取代铜质梨花片,遂形成富有湖北地方特色的曲艺形式。传统书目丰富,长篇有《包公案》、《三国演义》、《西游记》、《李自成》等;中篇有《杨门女将》、《白蛇传》等;短篇有《聚宝盆》、《木兰从军》、《拦马》等;书帽有《水浒传》中“宋十回”、“武十回”、“林十回”的选段等。唱词句式以七字句、十字句为主,间有五字句穿擂。主腔称[四平调],徽调式,两句或四句一番(见谱例:《洞宾戏牡丹》)。说唱时,辅之以手、眼、身、步的表演。演唱的段落间常插以丰富多彩的鼓点牌子,以渲染气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音乐上有所革新,在主腔四平调的基础上,衍变发展了快四平、慢四平、四平数板、四平流水、四平汉韵、四平悲腔、五字真等唱腔,还加用丝弦乐器伴奏,丰富了大鼓的表现力。新作品有《新儿女英雄传》、《血泪仇》、《送胶鞋》、《如此媳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