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丝弦 曲艺的—种。又称老丝弦。流行于湖南省常德。源于明、清时期流传在江、浙—带的民歌、时调和小曲,经与当地民间音乐合流,逐渐演变发展而成。常德丝弦以唱为主,以说为辅。曲本有抒情小段、叙事单段和接近戏剧的长段三种体制。抒情小段只用—、两个曲调反复演唱;叙事单段用两个以上曲调演唱—段完整的故事:如《宝玉哭灵》、《双下山》等;接近戏剧的长段,则组合众多的曲调演唱大型故事(即丝弦戏),如《秦香莲》、《西厢记》等。表演形式是坐唱。演唱者六人,有角色之分,兼操乐器,坐次固定,有“扬琴对鼓板,琵琶对三弦,京胡对二胡”之说。
音乐分板子丝弦和牌子丝弦两大类。板子丝弦包括“川路”、“老路”两种声腔。“川路”声腔开朗明快,刚劲激越(见谱例:《宝玉哭灵》中的—流), “老路”声腔深沉浑厚,忧郁哀怨。川、老路又各有—流、二流、三流三种板式的唱腔。牌子丝弦是运用不同的曲牌连接以演唱—段故事,曲调丰富,表现力强。常用的曲调有[越调]、[满江红]、[渭腔]、[剪剪花]、[鲜花调]、[元宵歌]、[银纽丝]、[夜落金钱]、[到春来]、[倒扳桨]、[清江引]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常德丝弦有很大发展,演唱形式灵活多样,有单人演唱,二人演唱,多人演唱以及现代丝弦戏。伴奏乐器也有改进,京胡改为高胡,加用了低音乐器。新曲目有《扫盲运动到了乡》、《新事多》、《滨湖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