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文场 曲艺的—种。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使用广西北部方言的城镇。唱腔分大调和小调两类。大调有越调(又称月调,见谱例:《月夜秋声》)、思贤(又称丝弦)、南词、滩簧,总称文场四大调,是文场的主要唱腔。小调有[银纽丝]、[道春来]、[剪剪花]、[寄生草]、[叠断桥]、[跌落金钱]、[骂玉郎]、[扬州红]、[浙江红]、[马头调]等四十九曲。这些大、小调的曲调原是流行于江、浙—带的时调俗曲,约于清嘉庆、道光年间(公元1796 —1850#p#分页标题#e#年)传人广西。清末民初(1911年前后)经桂林、柳州名唱家李子忠、金紫臣、章幼圃等人结合桂北方言特点研究改谱,逐渐形成具有桂北地方特色的文场音乐。传统曲本有两种,—是抒情、叙事的段子,如《贵妃醉酒》、《四季相思》、《烟花叹》等。—是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清唱剧本,整本的有《玉替记》、《琵琶记》、《白蛇传》等;单出的有《杨雄醉酒》、《僧尼缘》、《花子过关》、《凤阳花鼓》等。广西文场是坐唱曲艺,以唱为主,间有对白。演唱人数根据曲本的人物安排,多为—人—角,分生、旦、净、丑等行。伴奏乐器以扬琴为主,加上琵琶、三弦、笛子、二胡,谓之“五架头”,另有板、碟子等。在演唱的风格方面有“光”派(多为业余爱好者)、“瞎”派(卖唱为生的盲艺人)之分。“光”派比较朴实,“瞎”派则讲求华丽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