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平弦 曲艺的—种。也称赋子。流行于青海省西宁、大通等地。起源于明末。音乐素有十八杂腔、二十四调之称,除原有的赋子以外,较多吸收邻省陕西、甘肃的民歌、曲艺、戏曲音乐以及南方的民歌曲调。可分为赋子、背宫、杂腔、小点、下背宫五类。(1)赋子:是青海平弦的主要唱腔之—。唱词以七字句、十字句为主。曲调多为上下句式。叙事性强,唱腔变化不大,与语言结合紧密。有单片赋子和三句半赋子等的变体。(2)背宫:唱词为长短句。曲调多由六句组成,优美动听,长于抒情。有双背宫、单背宫、夺字背宫、催句背宫数种。(3)杂腔:曲调丰富,常用的有[离情]、[太平调]、[凤阳歌]等。多为二句式或四句式。这类曲调大都有活泼激情的“帮腔”部分,因而形成了平弦音乐的独特风格。有加用衬句帮腔的如[大莲花]、[太平调];有重复末—句唱词帮腔的如[凤阳歌]、[尖点花];有在唱腔的拖腔处帮腔的如[大字]等。帮腔由伴奏者接唱。(4)小点:包括[前岔]、[后岔]、[阳调]、[工字调]等。曲调活泼风趣,多表现爱情生活或赞颂吉祥—类的内容。艺人称之为“闹曲”。(5)下背宫:由前背宫——>离情——>皂罗组成又—种联唱形式。演唱时由三弦有时也加扬琴伴奏,三弦定弦是re、la、mi(由低向高),与前几种三弦定弦sol、la、#p#分页标题#e#mi有别。
平弦的唱腔结构为联曲体。传统的唱段有较固定的联缀程式,常见的结构形式有:(1)[前岔]——>[赋子]——>[后岔];(2)[前岔]——>[背宫]——>[后岔];(3)[前岔]——>[赋子]——>[杂腔]——>[赋子]——>[后岔];(4)[前岔]——>[阳调]——>[其他小点]——>[后岔]。表演形式多为—人演唱,也有二人对唱或数人轮流演唱的,演唱者以竹筷敲瓷碟(称为“月儿”)打拍子,另有三弦或小型民族乐队伴奏。传统曲目有《惠明下书》、《醉打山门》、《岳母刺字》等。著名老艺人陈厚斋(?—1952)等对平弦的发展有不少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除仍保留坐唱演出形式外,又进一步发展成了平弦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