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调 戏曲剧种。又名老调梆子。流传于河北省保定、石家庄、衡水等地区。曾流传北京、天津和东北等地。山白洋淀地区民间小曲“河西调”,受高腔影响,又结合传人河北农村的山陕梆子,逐渐发展而成。初期剧目有《下河东》、《乾隆访山东》等。唱腔高亢粗犷,质朴无华。其后剧目和演员逐渐增多,著名演员有韩大全、高八起等。清末民初(1911年前后),又有周福才、张福生等。周福才将河北梆子、京剧的板式和演唱技巧以及昆曲、西河大鼓等的艺术经验融进老调,增加了清丽委婉的抒情色彩,丰富了老调唱腔的表现力,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专业剧团、业余剧团逐年增加,对剧目、表演、音乐进行了改革和提高,并培养出第一代女演员。1960年保定地区老调剧团整理改编的历史故事剧《潘杨讼》拍成电影。1981年又拍摄了新编历史故事剧《忠烈千秋》。著名演员有崔澄田、刘守谦等。
唱腔属于板腔体,板式有一板三眼的头板,一板一眼的二板,有板无眼的三板、垛板,节奏自由的拨子、散板等。还有用于唱段开始的起板、导板、搭调,用于唱段结尾的留板、锁板、送板等。男腔用徵调式,女腔用宫调式,上下句都结束在主音上。反复时,上句(第三句、第五句……)节奏紧缩,并改变其尾音。如《二龙山》中男腔二板的基本腔调(见谱例一),《盘夫》中女腔二板(见谱例二)。常用伴奏乐器,文场有板胡、笛子、笙、三弦、琵琶、二胡、大提琴,武场有鼓、板、梆子、大锣、铙钹、小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