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剧 戏曲剧种。流行于浙江西南部和江西东北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综合金华草昆、衡州西安高腔、金华西吴高腔、东阳侯阳高腔、遂昌松阳高腔、浦江乱弹、徽剧乱弹、徽剧皮黄、兰溪滩黄、金华时调等十余种腔调而成。各声腔历史渊源不同,故各有其不同剧目及表演风格、音乐风格,语言则基本采用金华方言。清代末叶,已有三合班、二合半、二合班等不同声腔的混合班社,也有独立的高腔班、徽班(皮黄)、乱弹班、滩黄班。其中各种高腔均系弋阳腔地方化的结果,基本上保留曲牌联缀形式,具有“锣鼓助节,不托管弦,一人启齿,众人相和”的传统特点。松阳高腔及西吴高腔早已发展成用丝竹乐器伴奏的形式。著名剧目有《槐荫记》、《合珠记》、《白兔记》等。金华草昆系昆曲的支流,包括时剧吹腔在内,曲调唱法和语言都有农民粗犷豪放的特色。乱弹系由清初“徽池雅调”演变而来,音乐上有两种不同联接方式。一是“芦花调”与“拨子”相联,芦花调原名“平板”(即“吹腔”)。一是“三五七”与“二凡”相联,“三五七”即 “太平调”,系由吹腔演变而来;二凡是四平腔流入浙江西部演变而成。基本伴奏乐器是曲笛及大筒板胡。主要剧目有《芦花絮》、《桂枝写状》、《珍珠衫》、《雪里梅》等。徽调即地方化的皮黄腔,基本上保留早期皮黄粗犷、泼辣、豪放的音乐及表演风格,对研究皮黄源流有参考价值。其西皮多为板起板落,尚存有西皮地方化的痕迹。唱腔为男女分腔。主要剧目有《水擒庞德》、《火烧子都》、《姚期》等。滩簧是近百年来江南地区的新兴腔调系统,流入金华地区后,除曲式上采用“起、平、紧、叠、落”外,语言和表演更富有通俗性和生活化的特点。主要剧目有《僧尼会》、《断桥》、《牡丹对课》等。时调是由当地民歌、小调、歌舞发展演变而成,以表现农村生活题材居多。主要剧目有《走广东》、《卖棉纱》、《王婆骂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