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剧 戏曲剧种。即潮州戏,原名白字戏,后改今名,与今之白字戏有别。明代称为潮调。已有四、五百年历史。主要流行于广东东部、福建南部、台湾、香港以及东南亚地区。唱腔承袭了南戏南北合套的曲牌体制,保留了序引、正曲、尾声的联缀形式和严谨的板式,如序引、头板、二板、合板、三板、尾声等。明中叶后,又有了滚唱和滚白,说明和弋阳腔、青阳腔等高腔剧种有密切关系。清李调元在《南越笔记》中说:“潮人以土音唱南北曲,日潮州戏。”潮剧曲牌与南北曲曲牌同名的有[四朝元]、[下山虎]、[黄龙滚]等百余首。这些均说明潮剧是远承南戏,受弋阳腔滚唱影响,后经地方化的剧种。1975年潮安明墓出土明宣德七年(公元1432年)手抄本《新编全相南北插科忠孝正字刘希必金钗记》(即《刘文龙菱花镜》)系六十七出完整连贯的正字戏传奇戏文,可见当时正字戏已流传潮州。清代以后,潮剧吸收西秦腔、汉剧的剧目、表演和音乐,腔调又有新的发展,既保留曲牌体,又将曲牌原腔和新腔揉合,出现了许多近似板腔体的唱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整理出—批传统剧目,如《扫窗会》、《荔镜记》、《苏六娘》等。移植和新编历史戏有《辞郎洲》等。创作的现代戏有《万山红》、《江姐》等。其中,《苏六娘》、《告亲夫》已拍成电影。伴奏音乐包括各种古乐、梵曲、锣鼓经,以及各种古老剧种的音乐。有轻三六、重三六、活五、反线等不同类别。武场乐器有高、中、低音搭配,要求音高和谐。根据不同剧目内容,分为大锣戏,苏锣戏,抗锣戏,有各种不同的打击乐配置方法。文场分别由二弦、唢呐、笛领奏,形成三种不同的乐器组合形式,各有—定的曲牌,分门别类,丰富多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