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调 戏曲声腔、剧种。源于四川梁山(今梁平),由民间扬歌发展而成。后又演变为梁平一带的灯戏“胖筒筒调”。流传四川西部、陕西南部、湖南、湖北、贵州、江西、福建、广东等地区。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即有在川西荣县一带演出的记载。四川东部、贵州、湖南西部称阳戏。陕南称筒子戏。湖南、江西的花鼓和采茶戏中称“梁山调”、“杨花柳”、“柳子腔”、“正宫调”、“西湖调”、“川调”、“北词”。在湖北,清代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的《五峰县志》即有“杨花柳戏,其音节出于四川梁山县,又日梁山调”的记载。湖北西部的灯戏、堂戏、柳子戏、杨花戏、二棚子弦子调,随县、健东、长阳的梁山调,鄂东南的提琴戏、文曲戏,都属梁山调系统。湖北钟祥梁山调又名嗡弦子,南山调。约在十九世纪前叶传入,经过长期发展,已具地方特色。现流行于钟祥、荆门、京山一带。清末至1949年,仅钟祥县的可考班社二十多个,有名艺人白忠富等,足迹所至,北起枣阳、随县,南至松滋、公安,西南抵鹤峰、恩施,西北到光化、竹溪。音乐爽朗、流畅、朴实,唱腔起伏较大,旋律性较强。主要唱腔为微调式生腔与宫调式旦腔,还有微商交替调式的丑角腔等。板式有慢板:一板三眼,板起板落,抒情、叙事均长。有一流性质的单句慢板,如《描容》中男腔一段(见谱例一)。
还有二流性质的双句慢板(中板)。横板:有板无眼,由单句慢板紧缩加快而成,适于表现紧张激动的情绪,如《描容》中男腔横板(见谱例二)。
快板是双句慢板的紧缩加快。还有导板、单叫、双叫、起板、落板、放板、扎板、压板、以及赶八板(见谱例三)、大字板(#p#分页标题#e#见谱例四)、小字板等。主奏乐器为大筒筒(胖筒筒),又名嗡胡,比二胡杆短,筒略大而长,音色宽宏,定弦为re、fa,颇具特色。过门约与唱腔长度相等,其特征是上句过门终止音与唱腔终止音不同。过去男扮女装,旦角(包括小生)常在运用真声时突然翻高,亮出窄音(假声),为其演唱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