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盐腔 戏曲声腔、剧种。明代四大声腔之一。约当正德(公元1506—1521年)年间流传至浙江海盐的南戏,经过当地人的“辗转改益”,演变成为一种新的南戏声腔,被称为海盐腔。关于它的起源,旧有二说:(l)元代姚桐寿在《乐郊私语》中说元末杨梓、贯酸斋(即贯云石)等改进“南北歌调”, “由是州人往往得其家法,以能歌名于浙右”;清李调元在《剧话》中说:“今俗所谓海盐腔者,实法贯酸斋。”(2)明李日华在《紫桃轩杂缀》中则说南宋时的张滋“来吾郡海盐,作园亭自态。令歌儿衍曲,务为新声,所谓海盐腔也。”明嘉靖至万历年间(公元1522—1620年),先后流传于嘉兴、湖州、温州、台州,以及南京、北京、江西等地,受到士大夫的支持,盛极一时。演出剧目多属文人所作传奇,演时以锣、鼓、拍板伴奏,而无弦管。音乐风格文静幽雅,对魏良辅革新昆山腔,和江西宜黄腔的产生,都曾有重要影响。万历以后,其地位被新兴的昆山腔所取代,日趋衰落,以至绝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