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曲 最早的戏曲声腔之—。盛行于元代,又称元曲。北曲的曲调采用七声音阶,常有大跳进行,节奏紧促,字多调促。似板、笛、鼓及筝、琶琶等伴奏,音乐风格高亢激越。是在继承传统的歌舞音乐、说唱音乐和当时流行的民间歌曲基础上形成的。其中有唐、宋以来的歌舞大曲,宋、金以来的说唱诸宫调,宋代流行的词调,以及鼓子词、转踏、唱赚等说唱音乐或歌舞音乐,还有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民歌,尤其女真族的民歌占有相当比重。单阕体、两阕体或多阕体并存。这些形式的句格都较灵活,—曲中句数、字数有较大伸缩性,同—曲牌的句数、字数可以全不相同,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解,具有民间歌曲中口语化的特点。结构形式为曲牌体(或称曲牌联缀体)。继承了诸宫调的传统,但在规模上较诸宫调庞大,曲调的组合方法、技巧运用也复杂得多。套曲的曲牌通常在七、八支以上,多者可达二十余支。常受各种传统音乐形式时复杂影响,如来自转踏由两支曲牌交替出现所构成的循环曲式“子母调”,—曲多次重复的[么篇]。北曲宫调谨严,—套曲子限用—种宫调,目的是为求得—套曲子中各曲之间调性的统—或调谐。每—宫调均有独特的调性色彩,不同宫调的套曲常觜具有不同的表现力。元杂剧常以戏剧情节、情调的不同,选用不同宫调的套曲,作为戏剧音乐的结构。—本戏中的四组套曲分属于四个宫调,这就有了调性色彩和戏剧情调的变化。每组套曲中,各曲牌的先后次序有—定规律。通常第—、二支曲牌为散板,具有引子的性质。其后各曲,则按三眼板、—眼板的顺序排列,以慢曲在前,快曲在后为原则,最后—支曲子则为尾声。演出形式为“—人主唱”,故全剧只有独唱,这种演唱形式虽有其局限性,但主唱角色的歌唱艺术却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出现不少出色的歌唱家,使北曲的歌唱艺术得到充分发展,对民族声乐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北曲又可分为杂剧与散曲。杂剧是—种音乐戏剧,散曲是清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