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鼓,打击乐器。又名单皮、班鼓。唐代清乐中使用的“节鼓”可能是其前身。在民间流传历史久远。《清朝续文献通考》载:“班鼓,又名搭鼓,音嚼急,为各器之领袖,击法甚不易”。形体矮小,鼓身木板较厚,用五块色木、桦木、槐木或桑木拼合而成。鼓身直径25厘米,但绝大部分是木质框面,中间振动发音的鼓面仅有10厘米,鼓膛呈八字形,鼓边高
9.5厘米,蒙厚猪皮或牛皮,鼓皮张紧于鼓面并包到鼓身底端,用密排鼓钉绷紧,并在底部箍以铁圈。蒙皮的鼓腔部分叫鼓光,是敲击发音部位。在戏曲乐队中,板鼓与拍板并用,由一人兼奏,居于指挥和领奏地位。演奏者被称之为“鼓佬”、“鼓师”。以各种击鼓手势和击音指挥乐队。又与拍板一起标志唱腔节奏,为演员的各种身段和动作伴奏,给锣鼓演奏增加花点,烘托舞台气氛和人物形象。演奏板鼓,将鼓吊于木架上,用两根藤或竹制鼓箭敲击,不仅鼓心、鼓边发音高低有别,使用点箭(鼓箭点击鼓面)或满箭(平击鼓面)发音也不同。有双打(双手持箭齐打或交替滚奏)、单打(右手持箭击鼓,左手持拍板敲击)、闷打(左箭压住鼓面,右箭打鼓面,发出闷音)等技巧。在民间器乐合奏,如“十番鼓”、“十番锣鼓”中与同鼓并用,由一人兼奏,居领奏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