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主页 > 音乐辞典 >

朝鲜族和瑶族长鼓介绍

更新时间:2019-04-15    来源/发布:乐器学习网    作者/编辑:乐器学习网

  我国少数民族鼓的种类据史料记载,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鼓的国家,鼓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各民族鼓的种类五花八门。

  朝鲜族长鼓

  又称“杖鼓”。朝鲜族民间乐器。朝鲜族长鼓起源于印度的细腰鼓。公元4世纪时,细腰鼓通过丝绸之路传人我国中原,而后又东传朝鲜。隋唐时期,我中原称长鼓为“都昙鼓”、“毛员鼓”和“腰鼓”,当时虽未有长鼓之名,但实际已用于九、十部乐的天竺、龟兹、西凉、疏勒、高昌和高丽诸乐。宋代长鼓以“杖鼓”之名载入史册。到了元代,《元史·宴乐之器》对杖鼓记载尤详。近百余年来,杖鼓在我国中原逐渐消声匿迹,而在朝鲜族人民中广为流传,遂改名为长鼓。

  长鼓鼓身圆筒形,长70厘米左右,由一块木料(或多块木料拼合)车旋而成。两端粗空,中间细实,形成两个共鸣腔。两端鼓面直径大小不一,蒙皮薄厚有别。一般多用羊皮、马皮、牛皮或驴皮,用绳索绷紧并可调节鼓皮的张紧度,因而每个长鼓可以发出两种不同的音色,粗端发出柔和深沉的低音;细端发出清脆明亮的高音,还能根据演奏的需要来定音。

  演奏长鼓时,右手执细竹条敲击,左手拍打。有两种演奏形式:一种是将较小的长鼓横挂在胸前边舞边奏,如朝鲜族著名的《长鼓舞》,它既是舞蹈的伴奏乐器,又是舞蹈的道具;另一种是将稍大的长鼓置于木架上,摆在演奏者面前专作为乐器演奏,为声乐伴奏(如伽椰琴弹唱)或参加器乐合奏,常用来表现轻快、欢乐的情绪。

朝鲜族和瑶族长鼓介绍

  长鼓在熟练的演奏者敲击下,两个不同的音响参插交错,两种不同的音色忽隐忽现、时轻时重、抑扬顿挫,音色分外清丽鲜明。它以独特而丰富的音乐语言,表达出复杂而细腻的思想感情,具有鲜明的朝鲜族风格和浓厚的地方色彩。

  瑶族长鼓

  瑶族长鼓,鼓身细长,呈两个倒接的喇叭状。又称花鼓,亦为古代细腰鼓类乐器之变体。流行于广西、广东等瑶族聚居地区。宋代,瑶族已使用长鼓,当时称铙鼓。南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铙鼓,瑶人乐,状如腰鼓,腔长倍之,上锐下侈。亦以皮鞔植于地,坐拊之。”早在12世纪的宋代,瑶族人民已能制作长鼓。古时称为“铙鼓”或“铳鼓”。明清两代仍以铙鼓为名,至今有的瑶寨还将长鼓叫作铙鼓。

  瑶族长鼓制作精细,外形美观,多以燕脂木制作,鼓身呈一长筒形。全长80一110厘米,腰径4—5厘米,面径12厘米左右。整段原木经车旋而成。中腰较细而实,两端稍粗面空,蒙以羊皮或山兔皮。通体彩绘有云头、日月、龙凤、花草或鸟兽等饰,油漆色调鲜明,极富民族风格,有的还在鼓的两端和腰间系着8个小铜铃。

  演奏时,左手执鼓腰,右手拍击。边击边舞;也可系绳斜挂于肩上,双手拍击。奏法较多,民间有“三十六套”之说。在节日和喜庆活动中使用。

  在瑶族的民间舞蹈中,最为著名的是长鼓舞。长鼓舞是瑶族传统的民间舞蹈,是以使用长鼓作舞而得名。舞蹈者左手执鼓中部,用右手拍击,边击边舞,或将鼓斜挂腰侧,双手拍击。长鼓既是伴奏的乐器,又是舞蹈的道具。在瑶族村寨,每年逢10月16日这天,人们便会如醉如痴地跳起长鼓舞。

  (1)黄泥鼓:

  瑶族长鼓有大小两种,大长鼓俗称“黄泥鼓”,瑶语“尼网雍”。因演奏时鼓面涂以黄泥而得名。最早为瑶族崇奉的始祖神——祭盘王时所跳。相传盘王一日携子上山打猎,时遇大山羊,捉之,不幸被羊踢倒,掀死于梓树下。王妃悲痛至极,命众子四山搜索,杀了那头山羊;又令用一节梓树与山羊皮制成一面鼓,并糊以黄泥浆。在为王追悼时,其子怒击长鼓,其女挥巾洒泪而舞,以示报仇伸冤。此后即被沿袭下来,代代相传。随着生产力的提高,长鼓舞又加入了新的表现内容,并不仅限于祭祀场合的表演,同时鼓的制作也逐步趋向完善。

  《桂海虞衡志》云:“瑶本盘匏之后……有乐器名‘长篌’,长三尺余,刳梓木为之,皮冒两端,涂泥而后击。腰鼓大者如柱长,或逾尺,亦如‘长篌’。”黄泥鼓历史久远,源于古代细腰鼓。11世纪时已在瑶族民间广为流传,一般多为自制、自用,不相送,不出售,寨寨都有。南宋周去非曾在桂林做官,东归后于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在《岭外代答》中写道:“人之乐,有卢沙、铳鼓、胡芦笙、竹笛。”“铳鼓,乃长大腰鼓也,长六尺,以燕脂木为腔,熊皮为面。鼓不响鸣,以泥水涂面,即复响矣。”明代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衡人赛盘古……以木为腰鼓……绕身而舞。”古代文献中的铳鼓、长篌、腰鼓、长鼓等,都指的是今日黄泥鼓、瑶族的尼王瓮。

  黄泥鼓鼓身用整段原木挖制而成,主要以苦楝树、桐树为材料。鼓身两端蒙以山羊皮或牛皮,皮面固定在两个圆形铁圈上,盖于两端鼓口上,用铁钩系绳相对绷紧。

  黄泥鼓分为公鼓和母鼓两种。其鼓形和尺寸各不相同。公鼓,全长170厘米,鼓身中间细小、两端粗大,形状像两个倒接的喇叭,鼓腰直径6厘米、两端口径均为23厘米,两个皮圈直径26厘米、鼓身壁厚1厘米。母鼓,全长100厘米,鼓身两端似桶,中间细腰较短,形如两个倒接的脚杯,鼓腰直径11厘米,两端口径均为22厘米,两个皮圈直径26厘米、鼓身壁厚2厘米。鼓身素色或彩绘龙风案。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乐器博物馆收藏的黄泥鼓,其中公鼓长170厘米、两端鼓口直径23厘米,呈两个倒接的喇叭状,外表涂以朱漆,绘绿色案纹饰,做工细致。已被载人《中国乐器鉴》大型画册中。

  公鼓和母鼓的持法、奏法各有不同。奏公鼓时,左手持握鼓腰,举鼓于胸前,并上下、左右舞动,右手交替拍击两端鼓面;奏母鼓时,将鼓系带挂于腹前,双手分别拍击两端鼓面。黄泥鼓的演奏方式也多种多样。黄泥鼓的演奏常与舞蹈相结合,多为边击边舞,民间称其为黄泥鼓舞。也可两人同击一鼓,常由一个母鼓和几个公鼓组队进行演奏。黄泥鼓无固定音高,参加合奏的鼓均需用湿黄泥涂抹在鼓面,使其音高一致、音色铿锵明亮。凡逢年过节、师公活动、喜庆丰收、祭祀祈祷或丧葬斋事等场合,瑶族人民都要演奏黄泥鼓。在金秀瑶族自治县六巷等地,每个寨旁林中都有一块“浪坪”,春节期间,青年男女到这里尽情歌舞、谈情说爱、跳黄泥鼓舞,许多美满姻缘就是这样缔结的。黄泥鼓既是歌舞的伴奏乐器,又是舞蹈的道具。

  (2)小长鼓:

  小长鼓腰比大长鼓腰短,长约82.5公分,鼓头直径约13.2公分,羊皮蒙面用竹圈箍紧,鼓身绘有飞龙飞凤等案,并系有彩带。

  小长鼓打法在广西金秀地区归结为两种。一种为“36套、72层”,并有打鼓口诀。36套即36个动作,72层即每一动作换方向做两遍。而每一个动作又有“高桩、中桩、矮桩”三种姿态,即“高桩”鼓在头顶上方转动,双腿微蹲;“中桩”鼓腹部转动,双腿半蹲;“低桩”鼓在膝部转动,双腿全蹲。

  长鼓队由十人组成,四人打长鼓(二女二男),四人打锣鼓镲,一人扛旗(白底、青边,上面写着瑶族祖传家书“过山榜”),一人吹横笛。长鼓队由中门(正门)入,先拜祖宗香火,然后鼓手互拜,将鼓举起说一些吉利话就开始打起来,边舞边唱“盘王歌”,二人一组轮番跳,当围观人多时,为使大家看到即登八仙桌表演。另一种为“十二套打法”,即用鼓点模拟找地、量地、平地、整地、抖木、安门、扛木、锯木、凿木、安瓦、种柱、庆功等动作。

  小长鼓的打法为左手横握鼓腰中部,上下翻动舞动,右手随之拍击鼓面,主要动作有:

  ①“半蹲打鼓”,双脚八字半蹲,旁靠步成“丁”字形,转身时背鼓拍击。

  ②“圆圈鼓”,双脚先走圆圈,靠步稍蹲,然后退步,踹腿转身。

  ③“半蹲磨鼓”双膝为轴,带动上身作磨转,由下而上,同时在胸前转手拍鼓。

  ④“打鼓花”,分“大花”和“小花”两种,打“大花”鼓在头部上方转动,先作“小花”动作,转身旁靠步,并膝下蹲,再接“大花”动作。打“小花”鼓在胸前绕腕转动,右手拍击两次鼓面,双脚左右旁靠步,并膝下蹲。

  在广西其它瑶族地区,长鼓舞的动作与风格又各不相同。如龙胜长鼓舞,由女子四人组合,均左手持鼓腰,手腕根据鼓的动作变化而灵活转动。右手动作有横拍鼓、背拍鼓、摇拍鼓、竖拍鼓、斜拍鼓等。脚下有前后推拉步、绕圈、走对角、原地颤动、蹲扭转、后单脚踢鼓等。身体稍前倾或后仰、也有扭旋上身的动作。头的方向一般随鼓来变换,与舞蹈配合自然。整个舞蹈特点柔韧有致,其中膝部自然屈伸、颤动则尤添风韵。贺县的一种长鼓舞,制鼓时在挖空的鼓腹内放少量小圆石子。击鼓时鼓腹沙沙作响,既有鼓声,又有沙锤效果,别具一格。富川还有一种两丈余的大长鼓,需用绳吊起,由二人轮番击之,用以伴奏,颇有气势。

  长鼓舞在湖南瑶族地区甚至更为流行。因当地民间乐器发达,种类很多,因此常有舞乐合演的情况。如长鼓锣笙舞,其打法与长鼓舞相似,唯加入锣、笙等乐器作只奏不舞的配合表演。舞时,由七人面对神桌站成一横排,互相错开,第一人打锣,第二人打长鼓,第三人打鼓,第四人吹笙,第五人打长鼓,第六人吹笙,第七人吹牛角。起始吹“迎圣”曲,做“迎圣”动作;接吹“起拜”曲,做四个方位“起拜”动作;再吹    “行路”曲,由吹牛角者领头,围方桌逆时针方向做“行路”动作,一圈后接吹“梅花”曲,围方桌穿梅花,做“大、小梅花”动作。此时舞者情绪热烈,吹起口哨,打起“哦呵”,跳起“欢鼓”动作,场面十分热闹。

  长鼓舞在广东连南排瑶也广为流行。“耍歌堂”为排瑶最隆盛节日,每隔三、五年举行一次,历时三天到九天,多于农历十月十六日开始。相传该日是盘古王妃生辰。节H期间,家家户户做糍粑,宰猪锥牛,杀鸡杀鸭不分男女老少,倾巢出动,远近亲友亦来观光。在宽阔平坦的歌堂坪里,人们除了祭祀祖先,尽情欢歌外,更主要的活动就是围观长鼓舞表演。携鼓盛装的青年们,头缠红巾,上插雉羽,在芒锣、牛角、口呐及歌曲的配合下,随着音乐翩翩起舞,歌声悠扬,器乐齐奏,“砰蓬”、“砰蓬”的长鼓之音震动山岗,波及邻乡,气氛异常热烈。

  关于排瑶长鼓,当地还流传着一段神话。从前有一仙女化成的瑶族姑娘到瑶山游赏,同瑶族牧人唐冬比相恋,结为夫妇,后来仙女被上天召回,临别时,嘱令冬比可往南山伐木造长鼓,于十月十六日击之,则可升天相聚。唐冬比历尽艰辛,战胜险情,终于完成仙女所托,与仙女在天上团聚。从此,长鼓舞在瑶家流传至今。

  皋瑶长鼓舞为广场性舞蹈。参加人数不限,二人以上成双即可表演。多人舞队形可成两横排、两竖排、或围成圆圈。二人舞为双方左侧相对,方向相反,动作相同。多人舞为一人领先半拍,其余慢半拍。在“耍歌堂”的节Et里,往往几十人,甚至上百人一起舞动,其场面是十分壮观的。

最新专题

更多相关

精彩专题

基本乐理通用教材 乐理知识大全

  乐器学习网(www.yueqixuexi.com)导读:小编今天为大家带来基本乐理的精品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阅读全文

李重光《基本乐理600问》

本篇李重光《基本乐理600问》专题,适合所有初学音乐的网友,在自学过程中常遇到的问题本专题内容大多有所答疑。内容主要围绕...阅读全文

青年必知音乐知识手册

乐器学习网本篇带来侯书森主编的《青年必知音乐知识手册》,包括音乐美的旋律美的熏陶、中外音乐发展史、中外经典歌典欣赏、中外...阅读全文

黄虎威《简谱入门》

本专题乐器学习网带来黄虎威的《简谱入门》,该系列教程言简意赅、深入细致地讲述了简谱的音符、节拍、节奏、速度、音程、定调、...阅读全文

《视唱练耳》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本专题乐器学习网小编为广大音乐爱好者带来由郭萌黎主编的《视唱练耳--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内容共分三十二节课程...阅读全文

中小学音乐知识文库

乐器学习网本专题为广大音乐爱好者带来中小学音乐知识专题,适合所有初学音乐的网友,特别是对于自学乐理的朋友。该系列教程内容...阅读全文

关注热点

本站简介- 站内公告- 原创投稿-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手机访问- 举报入口
Copyright @ 2008-2018 乐器学习网 online services. Security support by yueqixuexi.com
举报信息框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