箫笛制作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陈 正 生
箫笛历史悠久,制作简易,使用方便,音色优美,表现力丰富,深受人们喜爱。箫笛的制作,建国以来虽然有较大的改进,但近年出现停滞现象。
目前,箫笛的制作和研究,尚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在提高高档产品质量时,如何重视提高那些普及品的质量。
乐器性能的提高,应该表现在制作水平的提高上。制作水平的提高,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那就是既要讲求高档产品制作水平的提高,更要讲求普及品制作水平的提高。而在讲求经济效益的今天,普及品的制作往往容易被人忽视。而普及品的提高是有其深刻意义的。
首先,它能刺激初学者浓厚的学习兴趣,扩大普及面,从而为中、高档产品打开销路。其次,有利于为高档产品摸索、积累大量经验,从而促使高档产品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在大量普及品制作过程中出现的众多偶然性,其中就隐含着提高产品质量的必然规律。
第二,在过分强调“传统工艺”前提下墨守陈规。由于因循思想,使我们对存在问题失去探索力、失去了进取的目标。建国以来,箫笛——尤其是笛的制作,对所取得的成绩和现存的问题,过于谨小慎微,对传统工艺是继承得多、发展得少,因而箫笛制作、演奏和理论上好多重大问题,都无法得到圆满解决。
墨守陈规表现在:
一、对音孔过分强调统一。
箫笛的音孔从来就是以匀称、大小统一作为质量优良之标准的。的确,音孔匀称统一,它不仅能给人以外在的美感,而且音量也确实比较平衡、音色也容易统一。问题作品能够有其两面,正是由于音孔的大小和形状过于统一,致使对箫笛制作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设置了重重障碍。近来,我对难以对付的第六孔“叉口”音准的最终解决,和六孔箫孔位及音准的解决,都是有意识地利用了较小范围内音孔大小的变化,对管内空气柱同管壁摩擦系数的改变而实现的。
二、尺八不封顶。
日本尺八的制作,保存了古制,是不封顶。福建南音尺八和台湾箫也是不封顶的。尺八不封顶,不仅使演奏增添困难,而且对低音尺八的制作增添困难。泉州市民间乐团王大浩先生《尺八的改革探索》一文(《乐器》1983年第6期)中提及,制作长84公分、内径3.4公分的低音尺八,就是用塑料薄片封顶的。王大浩的动机可能仅仅是为了吹奏时省力,但他可能没有注意这偶然想法的真实意义:那就是不封顶,这么粗的管径几乎是无法成声的(因为难以形成驻波)。
三、认为箫笛的材料非竹不可。
箫笛自古以来都是用竹制作的。竹,作为制作材料确实有不少优点。但是若把它作为研究材料,却有极大的缺点。
第一,具有极大的变异性。
研究过程中,由于竹管具有变异性,竹质材料的优点具有偶然性,从而使人无法在新的设计着找出理想的东西。我在进行排箫单管设计时,便是采用同一材料,相同的成声条件,箫管不同的共鸣方法进行成声试验,把新设计同传统设计进行音质对比。结果是泾渭分明,无须借助仪器,仅凭直觉就能使人明显地觉察到传统工艺的不足。若用竹作为试验材料,即使得出结论,也会使人陷入无休止的争论之中。
第二,竹笛改良的方案层出不穷,加键竹笛亦多有新品种问世。加键竹笛的造价虽然并不低廉,但更大的问题是竹材的机械强度。这也是影响加键笛普及的重要原因之一。
过去,人们曾试图用硬木或金属替代竹,结果因质量差而停用。目前日本尺八因理想的竹材难以寻觅,故多制作木质尺八。木质的音色确实比竹质的逊色。但其差异在何处,结论也过于简单。根据个人多方面制作、比较的结果,我怀疑在车削过程中的加工工艺和管型的设计有问题。若此方面加以研究和改进,再加上木材的改性处理,或许问题能得到解决。
而今是塑料世界,塑料名目繁多、性能各异,只要细心搜求,可以相信,是能找到竹子理想的代用品的。曾有人主张从仿生学的角度制作“人造竹”。这有设想新奇、大胆,但还是切合实际的。不过“人造竹”应该是什么样式,看来是根本问题。“人造竹”应该具有竹的声学特性,也就是要具备竹的弹性,内壁具有对管柱振动同竹相似的条件就行,至于竹质的本身毋须模仿。而各种性能迥异的塑料,为我们的“人造竹”研究提供了物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