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连弓
一弓数音称为连弓。仅就运弓方法来说,连弓包括长弓,长、短分弓,可以称得上是长弓、长分弓的应用篇。关于这方面的问题就不再赘述。
连弓在乐曲当中用得最多,既用来表现舒展、流畅、如歌的旋律,又用来表现凄楚、哀怨、悲凉的情绪,还常常用来表现灵巧娴熟的左手技巧。连弓用弓长短不一,与长弓和长分弓相比,区别主要在左手,也可以说连弓的主要内容体现在左手技术方面。如果说连弓、长弓有什么不同的话,那么,主要体现在连弓常常根据音乐发展情况作出一些力度上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与音乐的“语气”息息相关的。
对于所有初学者或已有不同基础的学习者来说,连弓需要掌握的技术主要在于合理地分配使用弓段,从一弓拉两个音到十几个、几十个音,从每分钟几十拍到一百几十拍,再从最弱到最强,连弓的变化可谓无穷无尽、丰富多彩。
连弓应特别注意用弓的长度,由于弓根位置较难控制力度平衡、因此许多同学总是留下一截弓段弃而不用,这是很不可取的。除音乐当中的弱处理外,弓子一定要运行得开,这样才有可能获得好声音。
根据音乐所表现的内容,连弓的音色会有许多的变化,或殷实,或飘逸,或刚劲,或轻柔,这些都是需要我们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尽力掌握的基本功力。基本“工作原则”就是我们在前面讲到的,通过改变运弓的摩擦力度来完成音色的变化。
连弓常常一弓完成若干音符,有些同学弓子运行起来总是一拱一拱的,似要把分弓的效果拉出来,这也是很不可取的。音乐贵在舒展流畅,连弓更是为了追求舒展流畅的效果才特意安排的,那样的演奏则破坏了连弓的艺术魅力。不可否认,有些音乐是有一些语气方面的要求的,但是,我们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并且还要掌握合适的度,不要形成千篇一律的坏习惯。
4、附点、切分与组合弓
稍快的附点音符和切分音分弓都属于变化性分弓,这一类弓法在音乐作品中是非常多见的常见弓法。它的动作难度要超过普通的分弓.原因是这两种分弓都存在着运弓速度的变化,这样就会给动作的平衡性带来一定的难度,失去平衡,自然会失去动作的连续性。符点分弓比普通的分弓难一点,切分弓比符点分弓更难一点,这是因为切分弓有两个方向的速度变化。这些都是我们必须首先要搞清楚的实质性问题,也可以称之为主要矛盾。仔细注意就不难发现,要想改变运弓速度就必须对肌肉紧张度做一些微妙的调整。我们需要通过训练获得的本领,就是在运弓动作中对各关节部位、肌肉组织的微妙而准确的调整能力。这种调整是前瞻性的、预见性的,而不能是所谓的“模着石头过问”,因为那是一种被动状态。
所谓组合分弓就是指长短交替出现的分弓,这种分弓更是音乐中的基本弓法类型。这类分弓主要牵扯到用弓的长短,比如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交替出现,很自然的就要带来运弓幅度的变化。这种分弓动作的主要内容就是大臂与小臂的合理分工。比如x x x | x x x |这样一长两短的节奏,以右始弓(拉弓)为例:第一弓,要积极伸展大臂至靠弓尖位置;第二、三弓,在大臂有支撑力和适当“收放”配合的基础上,在前半弓,主要靠小臂做出两个短分弓动作;然后,第二小节的第一弓,要积极回收大臂至后半弓的位置,在大臂自然下垂并保持力度平衡的基础上,靠小臂做出两个短分弓。
组合弓也应该包括附点与切分节奏、四分与八分音符、八分与十六分音符、四分与十六分音符等等多种时值组合形式。可以说这种种分弓,尤其是速度比较快的变化性分弓,恰恰是反映弓法技术优劣的主要参考依据。
附录:
1、附点音符:符点:符点是记在音符符头右边的小圆点儿,用以增长音符的时值。如果一个音符的右边带有一个符点,那么就表示此音符的时值在原来的基础上还要再增加1/2;如果是带有两个符点的音符,则表示此音符的时值在原来的基础上还要再增加3/4。同样,符点一样适用于休止符,它所表示的意义和用在音符后面时是一样的。例如:
2、切分音:在乐曲中,音的强弱对比构成了节奏的基本基础,没有强弱音变化的曲子是难以想象的,而音的强弱出现又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简单地说就是以单纵线(即小节线)为标记的——纵线的左边为弱声音符,右边为强声音符(以下简称为强音和弱音)。强音和弱音是相对的,所谓强音,就是说这个音在演奏时,要相对响亮和有力,弱音与强音相比则表现得较为暗弱一些,打个比喻,如果用“咚-”来表示强音的话,那么弱音就可表示为“哒-”。再以“二拍子(每小节有两拍)”为例,它的两拍强弱变化就可以表示为“咚-哒-”;在四拍子中就是“咚-哒-咚-哒-”。可见,无论是二拍子或是在四拍子型节奏中,强拍和弱拍是交替出现的(三拍子的稍有不同,为强、弱、次弱型),而且四拍子每小节中后边的强拍要比前边的稍弱一些,叫做“次强拍”,依此,后边的弱拍叫做“次弱拍”,这就是乐曲中强弱变化的基本规律。
切分音的出现,使这种强弱规律发生了一些改变,使得音的强弱变化规律不再按照原来“咚-哒”(二拍子)这样的节奏进行,而是改为“哒咚--哒”这样的节奏,即将原来在小节线右边的强音“弱化”,形成了“切分节奏”,其概念的基本含义为:把一个音符切成两个部分,强音占有第一拍的后半拍和第二拍的前半拍,即把强音挪到两个“半弱音”的中间(仅体现在两拍中),也即你所说的“从弱音到强音,弱音强唱”的意思,这样一来,在音乐表现上则毫无疑义地突出了这个强音的位置。需要注意的是,音的强弱和音的高低是纯粹的两个概念,如不严格区分,则容易产生误解而错把强弱音与高低音混为一谈,影响对节奏的判断。
切分音是旋律在进行当中,由于音乐的需要,音符的强拍和弱拍发生了变化,而出现的节奏变化。比如:一个音在弱拍时开始,而且延续到后面的强音的地方,打破了正常的强弱规律,使原来的强弱关系颠倒了,这种音形叫“切分音”、“切分音”在一小节之内,可以用一个音符来标写,而如果跨了小节的“切分音”就必须写成两个音符,并且要加延音线。(延音线是一个弧线)。
举个例子说吧,通常4/4拍的乐曲每个小节的强弱分配是:强、弱、次强、弱,而在有些乐曲中,由于节奏的差别,乐曲中的强弱发生了变化,每个小节的强弱分配不再是强、弱、次强、弱,可以变化成各种样子,但每个小节仍旧是四拍。
5、快弓
快弓即快速短分弓。一般概念是,用短分弓演奏每分钟超过一百三十拍的十六分音符,就算得上是快弓了。常用的快弓技术,应该能用分弓轻松演奏每分钟一百四十拍或一百五十拍左右的十六分音符。根据不同的力度与速度,快弓的动作幅度也有许多区别。在一定的力度范围内,速度越快用弓越短,反之则用弓越长;力度越大用弓越长,反之则用弓越短。摩擦力度也要作出适当调整,它可以说是短分弓动作的“微观缩影”,有了正确合理的短分弓技术,快弓就不难掌握了。
但是,二胡的快弓技术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才开始发展(《拉骆驼》是第一首用到快弓技术的二胡曲),这几十年的时间,相对一种艺术门类来说,委实不能算长。因此,相对二胡演奏技法来说,快弓技术发展的现实情况还不能令人满意。概括起来无非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由于摩擦角度不好使声音欠佳;二是,由于用力位置不正确或用力不当造成动作困难。
在许多学习二胡演奏的同学当中,我们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当他拉起慢板乐段时,感情很充沛也很投人,而到了快弓乐段时,就变得手忙脚乱、困难重重,弓子要么“画圈”,要么上下“斜击”琴弦,这样一来,二胡的音质肯定是保不住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还是动作不合理。一是动作位置不合理,二是用力方法不合理,所有这些都是因为概念混乱造成的,搞不清到底应该怎样做动作。通过观察我们会发现,前而提到的“大臂带小臂”的运弓模式,就很难掌握高质量的快弓技术,往往是既没有灵巧,也没有速度,也没有好声音。
目前,在一些教科书里,对快弓的演奏方法部有了较为清晰的说明,比如小臂左右摆动的动作问题,快弓的平直问题,快弓的声音问题等等,比以前部有了质的飞跃。这样,就使我们渐渐地掌握了二胡快弓的动作规律。
然面,一提到快弓动作方法,往往还是受一种“带动说”的影响,谁带论呢?大臂带小臂,小臂带手腕儿。笔者认为,这样说还是不合适,仍然带有一定的的弊端。因为,当注意力无形中被吸引到大臂和肘的位置上后,自然会削弱对“手”的灵巧性的开发,“带来带去”,等到把“力”‘输送”到弓弦摩擦点时已经严重滞后了。这就会造成快弓速度上不去,声音缺乏清晰度、敏捷度的结果。
正确的快弓动作应该是:肩放松,垂大臂.摆手臂(左右摆)。这正是前面所讲的短分弓动作的一种压缩,这与其他专家提出的观点也并无不同。然而,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笔者所说的这种动作与“带动说”还是有区别的。它的区别在于,要感觉手的动作先于其他部位,先于多少呢?那当然是很微乎其微了,如果说同时动作,可能就会造成手腕儿动作僵硬。虽然说手的动作在手腕儿之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手与臂要“分家”,也就是说手腕儿不能太软,无论再轻、再弱、再短的快弓动作,肩部都会有自然的连动,这就是动作的整体概念。这里,需要我们特别注意两件事,一是保持手腕儿合适的动作幅度与“韧度”,二是避免大臂肌肉过于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