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著名钢琴家、教育家石叔城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在弹奏中国作品时,并没有深入思考中国作品的特性,这也与有些老师不注意给学生灌输有关。在国内的钢琴教学中,通常把钢琴曲目分为巴洛克时期作品、古典主义时期作品、浪漫时期作品、二十世纪作品和中国作品。这样的划分其实是不科学的。中国作品是不能这样和欧洲几个时期的作品并列的,中国作品也有自己的归类。并且,一些中国的曲作者也是常年留学欧洲,这样的作者写出来的作品即使是会有一些中国音乐的特色,但一定也运用了欧洲的作曲技法。这样的作品与传统的中国作品也有一定的区别。因此,在教学中,中国作品本身就应该归成一个门类,与外国成并列关系。笼统地把中国作品作为一个小门类是不科学的。
中国作品植根于本土文化,在演奏时,教师要带领学生学习中国传统音乐的风格特征。除了原创的作品,有的一些中国作品是用中国本身的音乐改编的。在遇到这样的作品时,建议老师应该给学生听原始乐器演奏的版本。例如钢琴曲“百鸟朝凤”曾经是一首用唢呐演奏的乐曲,学生弹奏这作品之前,老师应该把唢呐演奏的版本给学生听,让学生充分了解唢呐的音色特点,然后在钢琴上,学生就会刻意地模仿唢呐的效果,这样弹出来的作品就会显得充满了中国风味。
另外,中国本土乐器很多都有演奏滑音,例如二胡、唢呐等。而钢琴作为一种键盘乐器,是不能演奏出滑音的效果的。这个时候老师还要训练学生如何用完美的连音把中国作品的特点演奏出来。(郭佳整理)
(原载“音乐周报”2011年11月16日 大众乐谱网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