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明1998.9.26 生,郑大附小4年级学生。 2008.7.2 第一次课。有学琴经历,父母都是郑大教师。
第一次见面,问了孩子的学习情况。当得知孩子的学习情况只是上中等时,我对他母亲说,我们是搞教育的,孩子将来的发展总应该比我们强才对。将来如果要考北京的名牌大学,高中的名次必须是前几名,初中就不用说了,小学的成绩如果不是名列前茅,初中的拔尖就有更大的难度。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是在适应环境:家庭困苦,孩子就会发奋,家庭富足优裕,孩子就会养尊处优。在优裕的环境中如何让孩子发奋,是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问题。随后对暑假进行了计划,安排了钢琴上课与练琴时间,约定了分数奖励机制。
前几节课,发现孩子还是有些懒散,作息不规律,导致作业完不成。找原因,原来他家里装修,妈妈根本没有时间辅导,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让学生每天8点来练琴,改掉了睡懒觉的习惯,进步比较顺利。暑假的2个月内,李华明硬是把小汤1、2册学完了,而且还比较满意。他妈妈说,生性懒散的孩子前后跟了两个老师学习,都没有学成,现在是个奇迹。
由于激励机制的施行,李华明学习兴趣很高,甚至冒着大雨来上课。那是7月22日早上8时许,外面瓢泼大雨正下,忽然听到敲门声。当时我想象不到是谁。难道是李华明?7月初好天气还旷课呢,何况这么大的雨,我想他不会来了。我打开门,果然是他。原来上节课《小汤》2的3条都没有通过,没有得分,他憋着劲呢!进门第一句话:“好大的雨”!第二句话:“我今天肯定能得分”!他每次兴致勃勃来上课,拿到分数后,兴高采烈地回去找母亲领赏。
开学后,他家已经装修完毕。家长有时间辅导了,本以为应该进步很顺利的,教学计划上的《拜厄》却突然走不动了。只好改《小汤》3册,结果也走不动。找原因,发现几乎没有练琴。9月17日钢琴课后,与他母亲谈话交流,终于明白了原因。原来他母亲很重视教育的,但是小孩的爷爷、奶奶与小孩在一块,还有一个姑姑也经常来往,形成了教育不一的局面,特别是老人的溺爱对小孩影响很大。比如,中秋节前,老人给小孩数百元零花钱,使得学生对学琴的奖励兴趣降低。
针对这种情况,我对家长提出以下建设性建议:1、给老人及其他家庭成员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努力争取意见的一致;2、自己拿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在孩子的成长方面,辅导学习,辅导练琴,尽量不让老人参与;3、与孩子的爸爸取得一致意见,“建立统一战线,避免孤军奋战”,与老人的分歧,让孩子的爸爸出面拒绝。4、对于孩子的姑姑,就不必客气了,可以让孩子的爸爸出面,也可以直言不讳,如果产生矛盾,来往少了,也算达到目的了。
然后,我对李华明说了一番话,大体意思是:再有几天你就10岁了,你的个字越来越高,人越长越大,学习是不是越来越好呢?你应该越来越懂事才对,要多听妈妈的话,认证学习,好好练琴。学生答应。当然我给李华明讲的方法和他母亲是截然不同的,其中用了很多形象生动的比喻,语气抑扬顿挫,道理深入浅出,连家长也听得入神。我以我的口才告诉家长,说服一个小孩是多么的容易。最后,说服李华明将自己的钱交给母亲保管,但还是自己的。
在随后的教学中,教学上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小汤》3和《拜厄》走不动之后,不得已拾起了以前学过的《儿钢》。在这里,《儿钢》作为一种补充,使得教学正常进行。这时需要的是换一本与小汤类似的教材,从头开始。还必须换一种方法,调整好状态,调动积极性。对我提出了考验-——用两种方法教同一个学生。对家长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获得了成功,目前进步情况良好。
小汤1、2在进行时要求是很高的,其中一点是不能断,只要一断就不能通过,这是为了对付学生的惰性。于是回家练琴就要求高了,每条必须弹得非常熟练才能来上课。到《儿钢》时,第一册还是这个要求,学习比较顺利。第二册改变策略,要求每条只能弹有限的遍数,但是可以间断,减少回课时间,节省出学习新教材的时间。是这样约定的,每次允许弹的遍数=行数+1,允许间断的次数=行数—1,很有意思,真是绞尽脑汁,将其量化了。行数+1也是通过后可以得的分数,每分一块钱(专款专存),由于钢琴的学习逐渐进入了状态,学习的状态也好多了。#p#分页标题#e#
钢琴课上发现学生没有好好练琴,是因为状态不对,进而发现了家庭教育的症结所在并提出建议,是从长远角度考虑的,解决的是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的更深层次问题。后者解决不了,前者无从谈起。李华明由于生长在优裕的家庭环境中并受到溺爱,养成了懒散性格,我的钢琴课从指导家庭教育入手,一点点进行调整,对学生将来的一生将产生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