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学钢琴能得到什么?以后又不做钢琴家。
好处很多,但从根本上说:得到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
莫扎特说:没有一位大师的作品是我没有研究过的。他说这话的分量是很惊人的,因为那个时候乐谱印刷极其不发达,音像制品更是天方夜谭,他的研究可能需要手抄谱(巴赫就是在月光下抄谱把眼弄坏的,眼疾困扰了他的一生),至少至少需要自己在琴上弹——每一首!
彭教授说:科技是个好东西。它给我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使教育手段越来越丰富。所以现在的孩子学钢琴是不需要这么吃力的——通过音像出版物或网络媒体,谁都能轻易欣赏到由世界级演奏家演绎的各类音乐作品,甚至得到“名师指点”。这不仅使教学更为简单化,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但是,对于这些资料过多过滥的使用,直接影响学习钢琴(其它乐器也是一样)对孩子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对音乐理解能力的培养。而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正是音乐给业余学音乐的孩子最重要的东西,至少比尽快完成一首乐曲的技术练习要重要,经过不准确测算,嗯……重要七千多倍吧。音乐永远没有什么所谓的“样板”,任何一名大师的演绎都是他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这一点在老彭的《古典钢琴音乐》一书的“前言”中已经说过。而同时,钢琴教学在教育领域的优势主要靠“一对一”形式实现,啥名师也不可能总结出适合所有个体的具体教学方法。老彭在鹏程艺术学校实践的“鹏程钢琴教学法”理论上适用于绝大多数孩子,但在实践中却是千差万别。这也是我们研究室培养钢琴老师的第一堂课的内容。
另外,如果孩子们自己对钢琴家或名师的演奏进行盲目模仿,很可能抓不住西瓜,以为芝麻很重要呢还。老彭做评委不难见到有孩子把曲子速度弹得飞快,但里面是乱七八糟,一个音也听不清。问他,他说:“某某钢琴家就是这样弹的”。这孩子以为“快”就是重点,却不知道在真正钢琴家的演奏中,“快”只是音乐表现的要求而已。
还有,音像制品特别是网络流媒体中的内容往往是良莠不齐的,遇到良还好点,遇到莠更倒霉。
我们这个世纪的人才标准就是不论从事什么行业,都要有创新能力。可前段时间有消息称,中国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位居世界之末,老彭没有理由反对的,尽管我们的业余音乐教育已经如火如荼到毛骨悚然了。可我们如果把音乐演奏都以业余考级为标杆,把音乐教育都搞成模仿为主的话,创新人才的培养就像莫扎特听CD——做梦去吧。这是国家民族的杯具,对您的孩子学琴来说也不是什么洗具。
如果一定要看,可以在练习一首作品之前看看,而在整个练习的过程中千万不要依赖它们。直到乐曲已经可以完成,老师认为弹得非常好了,再重新看一看这些资料会更有益,孩子会有新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