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丝以其独特的音色和民族文化特色成为民族民间音乐百花园中一枝独秀、响誉世界。葫芦丝音色之“柔”与“美”,时而圆润多情,时而缠绵悠远,时而婉转明快,像清纯的小溪,像多情的凤尾竹,像绵延不断的江水……,描绘出一幅幅柔、美、静、纯的傣家生活画面。细腻纤柔,亘古情长,深刻地刻画出被称为“水一样的民族”的傣族人民的性格,浸透着深厚的傣族文化内涵。
另外,葫芦丝在演奏技巧上的“虚 指颤音”、“腹颤音”、“打音”、“迭音”、“滑音”、“循环换气”等一系列的特殊技巧,能将不同的主题、体裁、意境、情感的乐曲演奏得淋漓尽致,如演奏葫芦丝著名乐曲《竹林深处》前两小节2 5——5 2 | 2 3- - |其中第二小节的“3”音就要用虚指颤音来演奏,是根据民间风格的要求来运用的。打音的手指不能打太快、太实,要使其产生似弦乐揉弦时的颤音效果,将浓郁的傣族韵味表现出来。这样才能塑造出傣族青年们在温柔、宁静的竹林深处,含羞多情,欲言又止的音乐意象。外地专业或业余的演奏者所演奏的乐曲虽然表现得非常熟练,但与当地土生土长的民间演奏骨干们相比起来,在把握乐曲的地方风韵、表现民族风格等方面都有一定差别。这是因为本地人自小受到当地民族文化的熏陶,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自然形成并体现出浓厚的本土气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民族个性决定了演奏时不是刻意的去模仿,而是从心里自然流露出与生俱来的一种深切感受。
梁河县古老的葫芦丝民间乐曲《幸筚班陶》融载了葫芦丝起源的古老传说故事,乐曲古朴,悠远缠绵的与葫芦丝的民族音乐的旋律韵味迥然不同。这首古调需要采用特殊的“循环换气”技巧,一气呵成,似吐非吐、似连非连、跌宕起伏,如泣如诉,凄婉动人。因情、因境的不同,其旋律和韵味都会随之变化。一般学习者很难掌握,一是要求演奏技巧高,二要具备民族性格和丰富的生活阅力才能表现出其民族韵味和变化的情感与意境。目前只有梁河境内的傣族聚居区还流传着这首曲调。梁河勐养镇50岁以上的老人多数还能吹奏这首古调,他们用的葫芦丝是传统的未经改良过的葫芦丝,现已有为数不多的年轻人基本掌握传承下来。葫芦丝民间乐调“幸筚班陶”是梁河葫芦文化艺术的创世叙事曲,是梁河葫芦丝文化艺术的精髓。
葫芦丝文化艺术还交融了民族思想的神奇之美。葫芦丝在傣族民间有一种特殊说法“竹子象征男性,葫芦象征女性”。葫芦丝由“葫芦”与“竹子”组合,紧密相连。意为:“夫妻相亲相爱,家庭和睦,生活无灾无祸”。
(二)葫芦丝有古朴别致的外形构造
葫芦丝的外型构造别具特色,具有观赏性,并蕴涵傣族传统文化,可以从葫芦丝文化解读傣族文化。葫芦的外壳光滑、皮质坚硬、易于雕琢,有着千百个不同的天然迷人形状和别样的天然颜色,有竹叶黄,有核桃褐,或两者深浅相间,形成千种不同的天然图案,再配上深紫色的三根紫竹管,给人以古朴,典雅的自然风味,附人一份置身大自然的宁静心情。你还可以在葫芦丝上展现自身才华,可以赋诗、作画,买葫芦丝送朋友可以刻赠言、祝福语,传达内心情感。总之葫芦丝的外形任由你构筑。在发展葫芦丝文化艺术过程中,要着力挖掘其民族文化内涵,使之再次成为“传情”的纽带,发挥“传情达意”的功能。#p#分页标题#e#
葫芦丝的外形构造、音色、与葫芦丝起源的故事传说紧密相扣。是葫芦丝的产生孕育凄美的爱情故事传说,还是凄美的爱情故事诞生了葫芦丝,已是一个永远的迷。
(三)葫芦丝有特殊的艺术功能
葫芦丝除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外,还有着其它的一些特殊艺术功能。 ①修身养性,平心静气的保健功能。梁河勐养的傣族老人们说:“累了,想发火了和心烦难安,拿出葫芦丝吹奏一曲,所有的烦恼就能消除在葫芦丝音乐中。原昆明市文化馆党委书记、原文化馆馆长离休干部刘洁老师,对我们介绍了他学习葫芦丝的体会。“自从我学习葫芦丝后,‘吹’好了几年来的老毛病,以前的心悸、烦燥、失眠、感情容易激动等毛病如今都脱身了”。吹奏葫芦丝时手指欢快的运动,气息远用及优美的音乐调养正好符合《皇帝内经》中所记载的“恬胆虚气、气文从来,精神内守,病无安祥”的养身之道。吹奏葫芦丝是精、气、神三者的结合,达到了中华医学上称的“气养血、血生精”的要求。可见,葫芦丝的吹奏及它优美的音色可以调节情感,消除疲劳,消除愁苦、郁闷的心情,让身心得到愉悦和放松,确实可以达到修身养性,平心静气的功效。
②审美教育功能。葫芦丝文化艺术能潜移默化,寓教于乐,以情感人,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激发人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之情。通过学习葫芦丝可以改善一个人的性情,增进人的情感交流。在集体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增强团队协作,团结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会形成一种竞争意识,表达意识,一些懒惰的、自我封闭的不良习性无形中就会得到改正。人们通过赏析或学习吹奏葫芦丝也同时学习和继承了这一古老文化艺术的文化内涵,当听到悠悠的《竹林深处》,人们就能感受到傣族温柔多情的民族性格。当听到哏德全创作和演奏的《勐养江畔》、《金秋月下》以及梁河世代传承的《幸筚班陶》无不使人们心中升腾起“爱祖国、爱家乡”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五、民间葫芦丝的社会功能
葫芦丝与傣族生活密切相关。这里民间葫芦丝文化艺术的社会功能仅指在傣族民间。民间葫芦丝的社会功能主要有“传情”功能,“检验青年品行好坏”的功能和“审美娱乐”功能。
葫芦丝发挥着“检验青年品行好坏”的功能。文革前,葫芦丝的吹奏和制作都属自然传承,青年制作和吹奏葫芦丝都靠自己摸索,长辈一般不传授和指导。其形成原因是由封建社会的长辈为尊,婚恋不自由及葫芦丝作为“婚恋传媒物”的特殊社会功能决定的。勐养镇村民金常玉老人说:“富贵人家的子弟从来没有人会吹过葫芦丝,原因是他们不需要用吹葫芦丝的方式串姑娘。一般家庭的小伙子13、14岁就开始偷偷学习吹奏和制作葫芦丝。”在民间,人民自觉形成一种共识,认为一个青年如果葫芦丝吹奏得好,制作得好,就说明他聪明、善良、勤劳有责任感。因为青年学习吹奏和制作葫芦丝没有人传授和指导,要全靠自己去探索和领悟,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再有,当男青年在女孩的窗口吹起葫芦丝,邻居就都知道有小伙子来串××家的姑娘了。来串的小伙子越多,越让父母感到自豪,因为说明自己的女儿美丽、贤慧、善良,才会有很多的小伙子追求。女孩的父母也因此受到邻居的夸赞。
葫芦虽然以“传情媒介物”的主要社会功能存在,但在其传承发展过程中,也充分发挥了审美娱乐功能。自古#p#分页标题#e#葫芦丝就以独特优美的音色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当葫芦丝声在女孩的窗外响起,有时父母会阻止她们去开门,为的是能多听一会悠扬凄美的葫芦丝声。当群众聚集一起时,就会邀请当地的“筚朗道撒那弄”(意为葫芦丝大师傅)表演葫芦丝。人们上山放牛的时候或到田间地里做劳动的业余空间,也会掏出心爱的葫芦丝吹奏,消除寂寞和劳动的疲惫。
勐养芒环村的王琴(生于1950年)说:“我爷爷的三弟患小儿麻痹,不能走路,但他的葫芦丝吹得非常好听,曾被土司官背去为他们表演葫芦丝。”勐养芒蚌户引村沙德某(1912年生,已故)的妻子说:“在1953年,沙德某曾被邀请到遮岛为政府表演过葫芦丝,因那时车路不通,沙德某去了5天。”可见,葫芦丝的音乐魅力和审美娱乐功能不是今天才显现出来。
六、葫芦丝文化艺术的发展变化
(一)葫芦丝文化艺术的自然传承
文革前,葫芦丝以“婚恋传媒物”的主要社会功能存续于德宏傣族民间,它跟当地的民族风俗习惯一样世代相传。作为民俗乐器的葫芦丝即民间传承制作的葫芦丝音列不正规,音域较窄,只有8个音(4 6 7 1 2 3 5 6),发音不够准确,葫芦丝主管的6个音孔的孔距均等,不规范。制作时,一般以一指腹为距。音阶排列的是否正确对傣族的民间演奏没有太大的影响,故与之相对应时期的葫芦丝音乐——傣族的“葫芦丝古调”和“古情歌调”具有民族专有性。“葫芦丝古调”傣语称“幸筚班陶”,“班陶”为老一辈的意思,“古情歌调”称为“喊班陶”。“幸筚班陶”只可用葫芦演奏,“喊班陶”可唱可用葫芦丝演奏。“幸筚班陶”和“喊班陶”是世代就传承下来的,跟葫芦丝的传承情况和传承方式相同。内容为情歌词,就是把思想情感借助葫芦丝的演奏外化和表现出来,吹奏形式相对稳定。“葫芦丝古调”长音较多,合音丰富,音色浑厚悠远。因吹奏者的情感、生活阅力、所处环境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韵味。所以,姑娘能听葫芦丝音乐识别对象。吹奏“葫芦丝古调”要用双副管和循环换气法,人们认为这样才能表现出复杂的思想情感。“葫芦丝古调”听起来哀婉凄切,故又被称为“哭调”。学习吹奏“葫芦丝古调”非常困难,主要表现在“循环换气法”的运用上,需要掌握技巧。傣族青年一般10来岁就开始练习“循环换气法”。练习方法是将一根竹管插入水中训练。
(二)葫芦丝文化艺术的衰落
文革时期是葫芦丝从民俗乐器到民族乐器的过渡时期,也是傣族民间的葫芦丝逐渐衰落的时期。“文革”时期(1966年—1976年),中国民族历史文化惨遭浩劫,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被严重破坏,一切与文化艺术相关的民族民间活动被迫终止。葫芦丝也被禁止制作和吹奏,再没有小卜冒拿着葫芦丝到小卜少窗前倾诉衷肠,只有少部份人冒着被批斗的危险把它偷偷藏起来,葫芦丝在民间的自然传承遭到破坏。 (三)葫芦丝文化艺术的复苏
“文革”之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提出了坚持文艺“双百”和“二为”方针。传统民间文化艺术,因此得到逐渐的恢复发展,历经坎坷的民间乐器也得到了复苏,从新的起点上开始飞跃。
在德宏傣族聚居区,#p#分页标题#e#葫芦丝文化艺术又悄然兴起,人们又开始制作和吹奏起久违的“筚朗道”(葫芦丝的傣语名称),但它的主要社会功能已从“传情媒介物”功能转变为“审美娱乐”功能。人们或在茶余饭后吹奏一曲,或人多聚众时表演一曲,或在田间地头劳作休息时吹奏一曲或来一次小比赛赢一杯酒喝。他们常做的比赛是换气比赛,看谁能使音乐连绵不断的持续时间最长(因葫芦丝古调吹奏最讲究“循环换气”要一气呵成,不能张口换气,民间的艺人们经常做这样的比赛)。葫芦丝艺术爱好者开始相互交流、相互学习葫芦丝吹奏和制作技艺。梁河县勐养芒蚌村的沙永兴说(生于1930):“经常有人到我弟弟(沙永明,1933-1998)家向他学习葫芦丝制作和演奏技术”。葫芦丝演奏家龚全国,被誉为“葫芦丝王子”的哏德全,民族民间艺人冯绍兴(勐养帮盖村),专门制作葫芦丝销售为生的杜德光(勐养户养村)等都曾向沙永明取过经。沙永兴老人、赵德安老人(生于1932年,勐养户引村)、金常玉老人(生于1931年,勐养棒良村)则常常在一起砌搓技艺,搞葫芦丝换气比赛。就是这些爱好葫芦丝文化艺术的老前辈,为葫芦丝今天的发展埋下了种子。如果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葫芦丝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
(四)葫芦丝文化艺术的发展
70-80年代,梁河县内一些在制作技艺和吹奏技巧上有丰富经验的民间葫芦丝爱好者,通过摸索,在制作与吹奏方面总结了一些相当宝贵的经验。一些从事音乐的工作者对葫芦丝作了进一步研究后,进行了初期改良和广泛推广,然后推上了舞台。葫芦丝由民俗乐器过渡成为民族乐器。主要社会功能由“婚恋传媒物”转向“大众艺术”。
1949年出生于梁河县芒东镇那勐村的傣族青年龚全国,从小就受到葫芦丝文化艺术的熏陶,1970年中专毕业后参加梁河县文化工作队。1977年他开始研究葫芦丝,广泛吸收傣族民间音乐素材与著名的作曲家杨子玺共同创作出了葫芦丝独奏曲《竹林深处》,随即推上演艺舞台,取得了轰动效应,葫芦丝音乐从此响誉国内外,受到广泛关注。 后起之秀被誉为“葫芦丝王子”的哏德全吸收借鉴了前人的经验,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研究在葫芦丝音阶排列和音域上做出了改良和扩展,而且总结和完善了葫芦丝的制作和吹奏技艺,形成了一套稳定的经验。使葫芦丝的制作和演奏达到了全所未有的高度,葫芦丝文化艺术再次获得新生。
葫芦丝改良后的规范化,使葫芦丝音乐也走向规范化发展,作为舞台音乐艺术,因此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葫芦丝演奏曲。可以说民族葫芦丝音乐的发展以《竹林深处》为转折点,接着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如:《节日德昂山》(龚家铭作曲)、《勐养江畔》(哏德全作曲)、《竹楼情歌》(李海鹰曲)、《湖边的孔雀》(杨正玺曲)、《傣寨情歌》(哏德全曲)等等。
(一)葫芦丝在梁河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德宏州梁河县是葫芦丝的故乡,葫芦丝在梁河历来就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作为民间文化艺术的葫芦丝被梁河人民世代的传承发展着,尽管经历了文革时期的文化浩劫,依然在民间生存繁衍。今天,葫芦丝文化艺术走出梁河母亲的怀抱,在世界文化市场上参与竞争,梁河母亲在背后默默的输送新鲜的血液,培养输送着一批批葫芦丝文化艺术发展的后备力量。2004年文化普查显示,梁河县10个乡(镇)中,除4个山区乡葫芦丝文化艺术流传不太广泛外,其余6个乡(镇)都有着大批的群众制作和吹奏#p#分页标题#e#葫芦丝,都组建有葫芦丝业余演出队。据调查,梁河县有葫芦丝吹奏技艺精湛的人员2000多人。以专门制作葫芦丝销售为生的60多人,会制作葫芦丝的有200多人。2004年创收170多万元。组建有葫芦丝业余演出队30多个队,共计500多人。2004年,各乡(镇)的葫芦丝业余演出队参加各种演出活动150多场。梁河的葫芦丝艺术已为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发展梁河经济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不会吹奏葫芦丝,就制作不好葫芦丝。葫芦丝是音乐的传声器,葫芦丝的质量优劣由葫芦音乐来检验。梁河历来都有着一大批葫芦丝制作队伍,这批队伍同时拥有着精湛的葫芦丝演奏技艺。这就是葫芦丝文化艺术上千年来得于在梁河传承和发展、没有消亡的重要原因。据调查,在占梁河全县少数民族总人口数67%的傣族与德昂族中,有过很多而且至今仍有着既掌握葫芦丝制作技艺,又掌握其演奏技艺的民众。如:已故的有勐养芒环村的龙伍(生于1860年)、户养村的沙岩贺(生于1870年)、户引村的沙德某(生于1912年)、界岭村的金波和(生于1917年)、芒蚌村的沙永明(生于1933年)等等,都非常有名气,都曾制作葫芦丝在市场上销售过。而如今在当地比较有名气的有勐养帮盖村的冯绍兴、金永兴、冯绍兴的儿子冯怀利,芒蚌村的沙永兴、赵德安。芒滚的孔保明,底养的龙大永,芒岗的莫安荣、平自祥等;芒东镇大树寨的龚廷政,罗刚村的钱有周及儿子钱文生,章毕村的尹培富、尹培生,那线村的钱有荣、曩正才等;河西乡二古城的德昂族杨忠平等等举不胜举。还有年青一代的徐列进、哏从国、哏从省、徐列强、徐列金、哏留美等几百名骨干。梁河的葫芦丝制作队伍中年龄最大的有74岁,最小的19岁。他们既是制作葫芦丝销售的主要人员,又是葫芦丝业余演出队的骨干力量,更是今后发展梁河葫芦丝文化艺术的后备力量。
梁河县内会吹奏葫芦丝的人数已无法统计,老到七十、八十岁的老人,吹得声情并茂,小至四、五岁的孩童拿起葫芦丝都能像模像样的吹出简单的曲子。无论男女老少,大家利用农闲时有组织的聚集在一起,以村寨为主的开展活动。邀请当地有名的“撒那弄”(葫芦丝的大师父)来传授指点,然后又配以歌舞,到重大节庆的时候参加表演或比赛。被称为“葫芦丝发源地”的勐养镇,民间传统文化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在国庆节或泼水节期间,镇政府都要组织“葫芦丝演奏比赛”。男女老少同争魁,民间音乐与民族音乐相交融,在比赛中尽展风采。不仅传承弘扬、发展了葫芦丝艺术,还为地方民族团结、社会安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勐养镇的邦盖村,可以说人人能吹葫芦丝。全村共有村民55户,263人。村里的文艺队有队员60多名,全村55户,每户都有人参加了文艺队,有的夫妻二人都参与,也有的父母子女同参加。他们村里经常演出的曲目有《勐养江畔》、《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竹林深处》、《傣族山歌》、《竹楼情歌》、《辜筚班陶》(葫芦古调)等等。组织的节目经常参加州、县、乡的各种表演和比赛,形式丰富多样,有独奏、二重奏、小合奏等。村里的民间艺人冯绍兴,在2002年德宏州举办的“全州农村文艺汇演”中,将一曲《幸毕班陶》,发挥得淋漓尽致,获文艺汇演一等奖。在2004年的国庆节,由梁河县委、政府举办的“丝竹情韵”葫芦丝比赛中,邦盖村文艺队的队员金永兴获古调组一等奖,哏从国获成人组二等奖,徐列强、徐列琴(女)合奏获成人组三等奖。被誉为“葫芦丝王子”的哏德全就生长在这样一个盛满葫芦丝文化艺术的美丽小村庄,从小枕着#p#分页标题#e#葫芦丝音乐成长。
另外,在九保乡也活跃着一支特别的乐队叫“南甸丝竹乐队”,全队共有20人。在民间艺人黄升寿的带领下,由一些热爱乐器的老人们自发组织起来。他们把葫芦丝、二胡、筋子、手风琴、电子琴等各种乐器结合在一起,排练的曲目自成特色。经常在德宏州内外交流演出,得到了广泛赞扬。梁河的各个乡(镇)都组建有葫芦丝业余演出队,各个演出队结合本乡(镇)的民族文化进行创新组合,表现出各具特色,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受群众的喜爱。葫芦丝文化艺术在梁河县呈现出了一片勃勃生机。
傣族民间音乐—葫芦丝古调和古情歌调独具特色又具有民族专有性。目前梁河有100多人能吹奏葫芦丝古调和古情歌调,其中年龄最大的为77岁,年龄最小的为26岁。能吹奏葫芦丝古调和古情歌调的人员年龄在55岁以上的有52人,在35岁至55岁的36人,年龄在15至35岁的有13人。保护梁河葫芦丝文化艺术的独特性和民族性是发展梁河葫芦丝文化艺术的优势条件。梁河必须继续加大葫芦丝队伍的群众基础,做好民间葫芦丝音乐的传承和弘扬。
(二)葫芦丝文化艺术逐渐走向国际化
1977年,龚全国以一曲《竹林深处》将葫芦丝推出,取得轰动效应。1984年、1986年,他两度到日本演出,1991年赴泰国、香港演出,将葫芦丝推向国外。哏德全的成功更是刮起葫芦丝音乐的旋风,他在国内外无数场次的演出、葫芦丝音乐光盘的制作销售、葫芦丝吹奏教程的问世、为宣传葫芦丝文化艺术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使葫芦丝音乐风糜国内外,掀起了一股学习葫芦丝的浪潮。许多国内外学生纷纷来投拜哏德全为师。国外学生有来自日本、意大利、法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200多名学生,年销往外国的葫芦丝产品约1000多支。日本大阪的以藤悟掌握了葫芦丝演奏技艺后,到泰国与朋友一起举办葫芦丝演奏会,并用于演奏泰国地区的民族音乐。可见,葫芦丝文化艺术正在逐渐走向国际化,其发展前景是光明的、发展市场是广阔的。
(三)葫芦丝文化的发展为梁河带来无限商机
①经济效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精神生活消费的需求越来越大和趋于多样化。葫芦丝以其独特的文化艺术魅力倍受人们的青睐,有的人被其古朴、精致、小巧、无处不渗透着自然风味的外形构造吸引,有的被蕴涵其中的傣族文化—凄美的爱情故事传说和用于传递恋情的浪漫情丝打动,更多的人则是被葫芦丝音色的柔、美、轻快、细腻、绵延的独特音色牵绕。在短短的六、七年时间,葫芦丝文化艺术迅速发展壮大,响誉国内外。葫芦丝演奏技巧的教程、葫芦丝音乐光盘等畅销不衰,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制作葫芦丝所需的原材料、葫芦丝产品供不应求,从事葫芦丝演奏技艺传授的专业人员、加工制作葫芦丝的技术人员都还远远没有满足市场。2004年,从梁河销出葫芦丝12000多支,经济创收170多万元。由梁河民间个体制作的销出2000多支,经济创收20多万元,为18户人家40多口人解决了生计,从勐养的哏德全葫芦丝工作室销出10000多支,经济创收150多万元。梁河有20多人脱出农门,专门从事葫芦丝文艺演出。葫芦丝文化艺术为推动梁河的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社会效应。梁河各乡镇组建了葫芦丝业余演出队,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促进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的效用。用健康向上的文化占领人们的精神领地,让假、丑、恶,让黄、赌、毒,让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现象失去生存的土壤,这是文化发展的目的。#p#分页标题#e#葫芦丝文化艺术作为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的发展也将为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促进社会稳定发挥重要作用。自从梁河2003年各乡镇的葫芦丝业余演出队开始组建,伴随培训活动、演出活动的日益频繁,酗酒打架闹事的少了,吸毒、贩毒的少了,赌博的少了。业余空间,只听见葫芦丝音乐此起彼伏的荡开飘来,参加各级政府举办的葫芦丝演奏比赛的人员呈逐年上升趋势。而且青年、学生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2004年,梁河县举办“丝竹情韵”葫芦丝演奏比赛,青年组(5岁至26岁)参加人员57人,占总参赛人数102人的56%。梁河葫芦丝文化艺术的发展,为净化社会空气发挥了其重要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