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的锣鼓文化有着悠久的渊源。《山海经·大荒东经》和《太平御览》582卷引《帝王世纪》都记载了这样一则上古神话:黄帝与蚩尤作战时,蚩尤非常厉害,“铜头啖石,飞空走险”,长着一副铜头,把石头当饭吃,可以飞空走险。后来,黄帝得到了一种奇特的野兽,其名曰夔,“以其皮为鼓,撅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最后通过“声震三千八百里”的鼓声,使蚩尤为之震慑,终于将其降服。这里,夔并非实有的动物,而是像龙、凤、麟一样虚拟的动物。人们认为,夔这种动物神奇无比,用它的皮制作的鼓,其响声具有震慑力,可以除妖降魔,使人避灾趋利。这体现了古老的动物崇拜。山西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种原始崇拜意识也必然成为锣鼓文化的深层内核。在山西屯留县,传说当地“瞪眼家伙”这种锣鼓艺术,最早用于敬神祭祀活动,或天旱求雨,锣鼓手擂鼓时赤着身体,以示虔诚。在霍州一带,传说尧王时代当地便有以鼓乐祭神的习俗。在临汾、洪洞一带,有关于尧王把两个女儿嫁给舜后,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女儿回娘家,四月初八再到婆家,当地百姓都组织庞大的锣鼓队迎送,并相互竞赛,于是“威风锣鼓”应运而生。由此可见,山西锣鼓文化里积淀着丰富的神话、传说及图腾、巫术等古代宗教意识。它既富有新时代的风采,又是研究古代文化的活化石。
山西锣鼓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总体风格以节奏强烈明快、场面壮阔见长。其种类有:《威风锣鼓》、《花敲敲》、《瞪眼家伙》、《牙鼓》、《花鼓》、《转身鼓》、《扇鼓》、《黄河锣鼓》、《五虎爬山》、《太原锣鼓》等,达18种之多,各具特色。尤其是《威风锣鼓》、《黄河锣鼓》、《太原锣鼓》、《花敲敲》更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