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現代小提琴的出現
世界上最早在文獻上有小提琴「violin」這個字,是1523年出現在義大利北部維切里城(Vercelli)的法文商業紀錄;而最早的小提琴圖像,是1529年費拉里在義大利北部維切里城所繪的的油畫<橘子下的聖母瑪利亞>。現代小提琴應該比出現小提琴的文字及繪畫前更早,也就是在1523年之前就出現小提琴了。小提琴的發明地,最可能是在義大利北部城鎮布雷西亞,那時候的布雷西亞即以弦樂器製造發達而聞名,但後來小提琴的製造,卻在克雷蒙納發揚光大。
由此可知,真正小提琴發明在十六世紀出正是歐洲文藝復興的顛峰期,因此十六世紀進入了現代小提琴(violin)的時代,小提琴的製作講究精緻完美工藝設計要求科學及美學原理,這不但造就了小提琴的精美,更使它以甜美明亮的音色,活潑有力的音響,突出於當時的樂器。十六世紀中,小提琴的用途大致分為兩類:歌唱伴奏與演奏舞曲。由於小提琴可隨意移動演奏位置,因此適合跳舞音樂的伴奏,當時的小提琴是平民的樂器,貴族則習慣於演奏維爾琴(viol),對於小提琴是極為漠視的。
從十七世紀起,連原屬撥弦樂器的樂師們也迷上了小提琴,造成普遍流行,上流社會也逐漸喜愛起小提琴,緩慢的超越了維爾琴。被尊稱「現代音樂的創造者」的「蒙台威爾第」(Claudioonteverdi,1567~1643),生於義大利的克雷蒙納,曾擔任當時音樂界地位崇高的威尼斯聖馬可大教堂的總監,他首度將小提琴納入正式的樂團演奏,並創新發明了幾種技巧,將小提琴提升為合奏音樂的主要樂器,甚至取代維爾琴,義大利布雷西亞的馬瑞尼,於1617首次特別為小提琴譜寫了獨奏曲。義大利波隆納出生的小提琴演奏家與作曲家「柯列里」,可謂是史上第一位專業提琴演奏家。
二、無與倫比的提琴設計
在演奏方面,美大利波隆納出生的小提琴演奏家與作曲家「柯列里」(ArcangeloCoreli,1653-1713),可謂是史上戲一位專業提琴演奏家。他曾擔任羅馬歌劇院樂隊指揮,是寫小提琴奏鳴曲的先進,他也將小提琴演奏弓法系統化,被學術界稱為「現代小提琴之父」,並促成了第一所小提琴專科學校的創立,名家威瓦第及塔替尼都深受他的教益。原本法國人對小提琴是存疑的,一直到柯列里的風潮影響,才改變了法國人對小提琴奏鳴曲的態度。文藝復興之前,教堂音樂強調的是人聲之美,而樂器則應該模仿人聲的效果,為人伴奏服務。但到巴洛克時期,因提琴樂器的進步,造就出室內樂演出形式的發展,樂器逐漸脫離聲樂而獨立。巴洛克晚期在音樂史上也稱為「巴哈與韓德爾時代」,此時期已逐漸進展為交響樂的型態,貝多芬時代,曲式規模與複雜度逐漸增加。
十九世紀時,小提琴演奏技巧已達到最高峰,義大利熱內亞人帕格尼尼的精湛的提琴技巧,將小提琴的技巧推至最頂峰,是小提琴技巧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小提琴的發明與音樂樂曲是互為因果的製琴家為配合曲子的需要,設計出音域更廣、音量更大的提琴;另一方面,由於有現代提琴的出現,作曲家得以譜出更豐富的音樂。大提琴的發展較小提琴晚最早是各個製琴家按各人概念,做成小型的低音大提琴。直到1700年後,史特拉底瓦里將他的大提琴長度統一為75.2公分。此後大家跟隨此標準沿用至今十七世紀時大提琴尚屬伴奏樂器,最先將大提琴當獨奏樂器的是十七世紀末期義大利大提琴家加布里埃利。
三、十九世紀小提琴的修改
十九世紀初,音樂演奏從宮廷貴族的小演奏廳,發展到市民的大型音樂廳,以及廣場的演奏,演奏時對於音樂的要求增大音域更廣的樂曲,需要音階更高的樂器,因此1837年物理學家在德國司徒嘉特會議上,決定提高標準音至a=440Hz,是為國際第一音高。小提琴進行了結構上的修改:
1琴頸向後傾斜,以加強張力提升音階,並符人體工學。
2.琴頸與指板加長,以提高音階。
3.琴頸後傾加長,琴橋變高。
4.因應上述變化面板的受壓力大增故加長,加高低音樑以強化面板結構。
5.鋼絲弦的發明,使音域變高。
所以1840年至1880年間,有專門為人改造小提琴的工作室,現在音樂家使用的古老提琴,都是有經過修改的。但近年來又興起了復古的概念,即古樂曲以古樂器演奏,一些古提琴又被修改回原來的樣子。不論如何,提琴的設計,自安德列阿瑪蒂之後四百多年來幾無變化。事實上,一直有人在努力尋求改進與創新,但始終無法超越前人的設計,提琴所使用的特定木材與黏膠,也是數百年來無法取代,所以有人說,小提琴是人類工藝史上無從超越的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