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笛,是苗族单簧气鸣乐器。苗语称果林斗。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从江、雷山、丹寨,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西林、那坡、融水苗族自治县,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屏边苗族自治县和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等地。
管身竹制,多使用当地出产的管细节长的芦笙竹制作,首端留有竹节,节下的内侧开有长方形吹孔,上嵌刀形或三角形的铜制芦笙簧片,管身下部开有三、四、六或七个按音孔。簧片与按音孔呈90°平面夹角。有的在尾端开有一个出音孔。
苗笛与芦笙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像孪生的一样,凡是有芦笙的地方就有苗笛流传。但由于民族支系和流传地域的不同,苗笛的规格、式样、音列和演奏方法也有很大差别。不同的苗笛也分别具有不同的音色,有的清脆明亮,有的柔和抒情,有的圆润甜美,有的浑厚深沉。苗笛吹吸均可发音,常用于独奏自娱、节日庆祝或为苗族情歌伴奏,是苗家青年男女社交活动和爱情生活中离不开的气鸣乐器。最擅于演奏轻松活泼、悠扬抒情的曲调,具有浓郁的山乡风味。
〔三孔苗笛〕
苗语称贝咯卡展莱巴哈丁,意为手指顶管首吹的三孔铜簧笛子。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那坡县境内的妖皇山、芭蕉山等白苗聚居地区。
竹制管身,多用细小而带有竹节的水竹制作,细端为管首,粗端作管尾。管长16厘米~18厘米、尾端外径0.9厘米、内径0.7厘米。在靠近首端的管长1/3处开有一个吹孔,吹孔长1.4厘米、宽0.5厘米,上面镶以长1.5厘米、宽0.6厘米的铜制簧片。簧舌呈长刀形,长1.1厘米、宽0.2厘米,刀刃至刀背的斜边长0.5厘米。管首至吹孔之间留有竹节,竹节中心钻一小孔,使管身两头相通,首尾均可发音。在靠近尾端的管长1/3管段上,开有三个圆形按音孔,第一孔距管尾和一至三孔之间,孔距均为1.8厘米。吹孔与按音孔不在一条直线上,而是成90°角。
演奏时,管身横置,管首朝左,尾端在右。两手交插,左手无名指、中指、食指分别按一、二、三孔,右手食指开闭首端管口。口含吹孔簧片,吹吸均可发音。音列为:f1(首端筒音)、c2(尾端筒音)、d2、e2、f2。发音清脆明亮,音色甜美抒情。可用于独奏。常在节日或农闲时吹奏自娱,最适于演奏轻松活泼、欢快愉悦的曲调,是苗族青年男女社交和恋爱时常用的乐器,经常即兴吹奏,乐曲虽无标题和歌词,但能传情达意,许多美满的姻缘就是在苗笛声中缔结的。
〔四孔苗笛〕
苗语称果林、嘎连、丢目。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和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屏边苗族自治县等地。
管身竹制,多使用管首留有竹节的细竹管制作,规格分为高音和低音两种。高音笛(图):管长40厘米,管尾外径1.1厘米、内径0.8厘米,在管首竹节以下的内侧管壁上,开有一个长方形吹孔,上面用蜂蜡嵌粘一枚铜制簧片,簧片长1.7厘米、宽0.6厘米,簧舌呈长梯形,舌长1.3厘米、根宽0.3厘米、尖宽0.15厘米,管身下部开有四个按音孔,孔径0.4厘米,孔距分别为:尾端至一孔7.8厘米,一孔至二孔3.4厘米,二孔至三孔4.3厘米,三孔至四孔2.8厘米,第四孔的位置通常在吹孔至管尾的1/2处。吹孔与按音孔不在一个平面上,而呈45°角。低音笛:管长60厘米,管尾外径1.5厘米、内径1.2厘米,管首竹节下内侧开一长方形吹孔,上嵌粘铜制簧片,簧片长1.8厘米、宽0.8厘米,簧舌呈梯形,舌长1.4厘米、根宽0.4厘米、尖宽0.2厘米,管身下部开有四个按音孔,孔径0.45厘米,孔距分别为:尾端至一孔12.2厘米,一孔至二孔4.6厘米,二孔至三孔6.4厘米,三孔至四孔4.2厘米。吹孔与按音孔为45°角。
演奏时,管身横置,双手握笛,右手中指、食指分别按第一、二两孔,左手中指、食指分别按第三、四两孔。口含管首吹孔簧片,以平缓的气流吹吸均可发音。苗笛的调高以适合人声的演唱为据,通常高音笛的音列为:d1、e1、#f1、#g1、a1。低音笛的音列为:a、b、#c1、#d1、e1。音域较窄,通过特殊指法或控制吹奏力度,可获得六度音。音色柔和优美,深沉抒情,并略带鼻音。吹吸时虽音高不变,但音色不同,吹奏时明朗,吸奏时稍暗。尤以采用一吹一吸的奏法演奏同音反复,具有独特效果。这样也可自由换气,使演奏有着持久的耐力。#p#分页标题#e#
这种苗笛常用于独奏、齐奏或为苗族情歌伴奏。是苗族青年男女社交、幽会和坐夜等爱情生活的密友良伴,男女均可吹奏。独奏的曲调结构特殊,节奏自由,好像人们说话的语言,富有表现力。乐曲中常出现一些快速流动的音型,有如彩蝶飞舞,又似流水欢歌,颇具苗族音乐特色。用苗笛伴奏的歌曲称作笛子歌,内容大部分是情歌。这是一种集体对唱形式,分为男声、女声两部分,姑娘们坐在中间,小伙子们分列两旁,用一对音调相同的苗笛伴奏,歌声柔细,笛声缠绵,音色统一,融汇和谐。笛子歌因歌唱者的不同,所使用的苗笛音调也有区别,他(她)们经常随身携带许多对笛子,来适应不同歌唱者的伴奏需要。有时是男子吹笛,女子静听或唱歌,有时又是女子吹笛,男子唱歌,有时他们也独奏或是两人齐奏。
在黔东南从江县的西山苗族地区,民间广泛流行着苗笛,它不仅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交游对歌时离不开的伙伴,还是“芦笙会”、“跳坡”时必备的乐器。不论青年男女,都会吹奏苗笛和唱笛子歌。每当对唱笛子歌轮到小伙子们时,姑娘们便操起苗笛担任伴奏。姑娘们吹笛技巧都很娴熟,笛声优美动人,丝毫也不亚于男子的技艺。在这里,苗笛和幸福紧密相连,如果哪个小伙子或姑娘不会吹笛或唱不好笛子歌,就很难得到对方的爱情,而缔结美满姻缘的则属于那些吹奏技艺高超、歌声流畅优美的青年人。
〔六孔苗笛〕
苗语称周咯卡展莱,意为有六个按孔的铜簧笛子。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那坡县境内的下华、妖皇山、芭蕉山等白苗聚居地区。
管身竹制,构造与三孔苗笛相同,规格也分为高音和低音两种。高音笛:管长29厘米,尾端外径1厘米、内径0.8厘米,在距首端2.8厘米的侧面管壁上,开有一个长1.5厘米的吹孔,其上嵌粘一枚铜制簧片,簧舌呈长刀形,长边1.1厘米、短边0.7厘米、宽0.2厘米。管身下半部开有六个圆形按音孔,孔径0.4厘米,孔距均为1.9厘米,管尾至一孔3.7厘米。低音笛:管长38厘米,尾端外径1.2厘米、内径1厘米,在距首端3厘米的管侧,开有一个长2厘米的吹孔,上嵌粘一枚铜制簧片,簧舌呈长刀形,长边1.6厘米、短边1.2厘米、宽0.2厘米。管身下半部开有六个按音孔,孔径0.5厘米,孔距均为2.1厘米,管尾至一孔6厘米。
演奏时,管身横置,双手握笛,右手无名指、中指、食指按第一、二、三孔,左手无名指、中指、食指按第四、五、六孔。口含吹孔簧片,吹吸均可发音。高音笛音列为:b1、c2、#c2、d2、#d2、e2、#f2,低音笛音列为:b、c1、#c1、d1、#d1、e1、#f1,两者相距八度。高音笛音色清澈、明朗,低音笛音色柔和圆润。常用于独奏。苗族青年男女多在社交活动和爱情生活中作传情达意之用。每逢民间年节喜庆之日或婚嫁迎亲场合,也常用于吹奏助兴。乐曲来自民间山歌曲调,舒缓而悠扬,具有浓厚的山乡韵昧。
〔七孔苗笛〕
因流行地区的不同,其称谓和规格可分为两种。苗语称果林斗的,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和云南省屏边苗族自治县等地。苗语称展布莱的,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各族自治县、西林和那坡等苗族聚居地区。
果林斗,管身竹制,管长43厘米、管尾内径1厘米。首端留有竹节,节内右侧开有一个长方孔,上嵌一枚铜制簧片,簧舌呈锐三角形,簧片两侧嵌以竹签压紧,中间留出一条窄缝为吹孔。管身开有七个(前六后一)按音孔和一个出音孔。吹孔与按音孔呈90°角。展布莱,竹制管身,管长34厘米~42厘米、管尾内径1.3厘米。管首留节,节内右侧开一长方孔,上嵌一枚铜制簧片,簧舌呈锐三角形。管身中下部开有七个(前六后一)按音孔,正面六孔距离均等,背孔开在第五、六孔之间的背面。管尾开有两个出音孔,与按音孔成90°角,互相对通。另有按孔递减开孔的展布莱,由下往上孔距依次缩短,背孔开在第六孔之上,簧片两边也压竹签,尾部只开一个出音孔。#p#分页标题#e#
演奏时,管身横置,向右倾斜45°,双手握笛,右手无名指、中指、食指分别按第一、二、三孔,左手无名指、中指、食指分别按第四、五、六孔,拇指按背孔。口含管首吹孔簧片,斜吹,吹吸均可发音。果林斗的音列为:d1、e1、f1、g1、a1、b1、c2、d2,音域一个八度。展布莱的音列为:e1、f1、g1、a1、b1、c2、d2、e2。音域也一个八度。音色柔美、圆润、丰满、厚实。只用于独奏。苗族青年男子常在社交活动、跳坡节上和恋爱生活中,用笛声向姑娘倾诉爱情。一般都没有专门的乐曲,吹奏的多为当地的山歌或情歌曲调。有时也用于吹奏自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