椰胡,是黎族、汉族弓拉弦鸣乐器。史称潮提,又称小胡。形似板胡,音色浑厚,用以合奏或伴奏。流行于海南、广东、福建等省。?
18世纪初,已出现于民间乐种潮州音乐中。《清朝续文献通考》中载有:“潮提,乌木柄,椰壳为槽,蛤螭壳为柱,与二胡等。发音甚静而平和,亦粤乐器。”20世纪30年代,又被广东小曲演奏吸收,并成为广东戏曲和说唱音乐的伴奏乐器。
形制与板胡近似,琴体全长60厘米~70厘米(图)。共鸣筒用多半个椰壳制作而成,前口蒙以桐木薄板为面板,在背部半圆形的椰壳上,开有由五个小音孔组成的金钱眼状音窗。琴头、琴杆用一块硬木制作,多使用红木或花梨木。顶端琴头有平顶、弯月形或雕刻以龙头为饰。琴杆上端横置二轴,弦轴用红木或黄杨木制成,呈圆锥形或纺槌形,轴柄刻有直条瓣纹,装置方向与琴筒平行。琴杆较长,多为圆柱形,也有半圆柱形(前平后圆),上粗下细,琴杆中部设丝弦千斤,下端装入椰壳中并外露系弦。面板中央置有琴马,传统多用小贝壳作马,后来则用竹制桥形琴马。张有两条丝弦。琴弓用细竹制杆,两端拴以马尾为弓毛,弓长60厘米。
演奏时采用坐姿,将琴筒置于左腿上,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执马尾弓夹于两弦间拉奏。椰胡按五度关系定弦,常定弦为g、d1、c1、g1或a、e1,音域g—g2,有两个八度。音色柔和、浑厚,富有地方色彩,是黎族人民喜爱的民间拉弦乐器,逢年过节、集会喜庆,都要拉起椰胡与其它乐器合奏或为歌唱、舞蹈伴奏。椰胡也用于民间传统乐种广东音乐、潮州大锣鼓、福州十番、闽南十音、福建龙岩静板音乐和永定、上杭等地的十班音乐等,还用于广东潮剧、潮州弦诗等多种戏曲和曲艺伴奏。
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乐器博物馆中收藏椰胡多支,其中一支长67厘米、琴头平顶的椰胡被载入《中国乐器图鉴》大型画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