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歌剧 戏曲剧种。简称维剧。本世纪三十年代在维吾尔族民间说唱和歌舞的基础上形成。1933年以前,在伊犁、塔城、库车等地,歌舞爱好者和民间艺人,就用群众熟悉的民歌和歌舞,以小型维吾尔语话剧和歌舞剧形式,对当时社会上的丑恶现象进行讽刺揭露。此后,由于中国共产党人的积极支持,新疆地区的戏剧活动开始活跃。1934年3月成立的伊犁业余文艺团体,在两年时间里发展到一百二十多人,有不少知识分子和女演员参加。1938年,赵丹等戏剧工作者,在该地培养了一批戏剧骨干。各地剧团创作、改编、翻译了不少革命内容的新剧目。有宣传抗日战争的《战斗的姑娘》、《暴风雨后的晴天》、《沙木沙克大哥》和《琪曼和帕里宛》,以及根据民间故事和叙事长诗改编的反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作品《塔依尔和佐赫拉》、《艾里甫一赛乃姆》。这一时期,维剧已具有相当规模,开始运用比较完整的民族乐队伴奏。但也受到反动统治的严重摧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维剧借鉴话剧和西洋歌剧,得到进一步发展。六十年代中期,各地文艺团体创作排演了一批大型剧目。有当时称为音乐话剧的《步步跟着毛主席》、《火焰山前红旗飘》和歌舞剧《吐鲁番之歌》等。七十年代,通过移植汉族京剧,在运用民族传统音乐和创作戏剧化的音乐方面,积累了经验。借鉴汉族戏曲唱腔的创作手法和表演程式,丰富了维剧的表现手段。维剧音乐,主要吸收维吾尔传统音乐“十二木卡姆”和各地民歌,改编和创作了既保持维吾尔族民间音乐的风格特色,又符合于戏剧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唱腔。伴奏采用混合乐队。民族乐器有都它尔、热瓦普、弹拨尔、艾捷克、洋琴、乃依(笛子)、喷呐、达卜(手鼓)、它石(石片)和纳格拉(铁鼓)等。著名剧目有《艾里甫一赛乃姆》等。